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三):中国精神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四):中国形象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五):中国制度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六):中国经验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七):中国道路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八):中国模式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九):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十):苏东巨变
内容摘要: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实现“中国兴旺发达”,是邓小平领导人民开始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国家繁荣强盛,使民族兴旺发达,使人民富裕幸福,最终是实现中国振兴。在这个总目标中,国家繁荣富强是要建成一个强大的中国,民族兴旺发达是要振兴中华民族,使我们民族发展起来,人民富裕幸福是全体中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振兴的总体目标。
关 键 词:民族振兴、振兴中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发达、人民富裕幸福
作者简介:宋泽滨:解放军装备学院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教授,齐爱兰: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引言:我们立足于振兴中华民族,口号是振兴中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的。报告在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复兴”在这里主要是指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状态,报告中使用“复兴”提法仅此一处,更多的是使用 “振兴中国”、“振兴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华民族的振兴”提法。可见,复兴与振兴,是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的,这也和邓小平这一时期使用的词汇一致。邓小平1985年使用了“振兴中华民族”,1987年5月并列使用了“振兴中华民族”、“振兴中华”等提法。十三大报告是在邓小平指导下起草的,报告中大量使用了邓小平提出过的“振兴中华”等概念就不足为奇了。关于“复兴”一词,邓小平确实提到过。1978年9月4日会见张澈为团长的朝鲜国立交响乐团时指出:“我们耽误了十一二年,有一些领域包括艺术领域是后退了,而不是前进了。要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这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有人说,中国现在有一个文艺复兴的气象。”①显然,这里的“复兴”主要是指文化艺术领域,并不是指整个社会或国家层次上的全面复兴。
邓小平用“振兴中华”来表达他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定位。1985年7月16日会见美籍华人李政道时指出:“有理想要有个内容,就是爱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把我们民族发展起来。”②这是把振兴中华与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987年5月16日会见美籍华人李远哲、李政道时指出:“我们都是立足于振兴中华民族,口号是‘振兴中华’。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一个根,但如果光是根深蒂固,不发扬光大,我们都是没有什么光彩的。我国人口这么多,地方这么大,处在这样一个地位,要急起直追,要努力赶上。”③这是把振兴中华与赶上时代联系起来,即要把国家建成世界发达国家。1990年4月7日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等指出:“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应有的地位。”④这是把振兴中华与中国的国际地位联系起来,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我们注意把握,那就是“现代化”或“四个现代化”。前面所引1985、1987和1990年的讲话中,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现代化,在邓小平的心目中是“最大的政治”,是一场“新的大革命”。1979年3月30日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到:“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⑤1979年11月26日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副总裁弗兰克·吉布尼等时指出:“实现现代化确实是一场新的大革命。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⑥作为“最大的政治”和“新的大革命”,现代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关联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所以才有南方谈话中“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
综上所述,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兴旺发达”,是邓小平领导人民开始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国家繁荣强盛,使民族兴旺发达,使人民富裕幸福。这个目标,是国家层面、民族层面和人民层面的三位一体,是邓小平中国振兴的总体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