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对邓小平“中国的模式”及相关概念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缘由、内涵、特点及展望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中国模式论进行了全方位探讨。邓小平的中国模式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模式”、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自己的模式”三个方面。邓小平的中国模式论是在批评苏联体制中深入反思、对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结果,其精髓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 键 词:模式、苏联模式、中国的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自己的模式
作者简介:宋泽滨:解放军装备学院领导科学教研室教授
齐爱兰: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模式”问题讨论得如火如荼,观点交锋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中国模式是国人的一厢情愿,有人认为中国模式是西方人的发明创造,有人明确否认中国模式的存在,有人坚决主张中国模式要慎提。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中国发展的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且对科学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到底有没有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如何对待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将会如何发展?且听小平是怎么说的吧!
引言:从概念文本考察中把握“中国模式”
邓小平在构建他的理论体系时,特别注重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和提炼。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中,赋予了“中国模式”这一概念的重要地位,阐释了它的重要意义。需要说明的是,邓小平并不是一个在书斋里构造体系的玄学家,他表达思想观点时,从不拘泥于某一概念的固定一致,更注重挖掘概念的深刻内涵,有时使用学术性较强的专业术语,使之更富学理性;但更多的使用大白话,口语特点鲜明。这后一特点在他探讨中国模式问题时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是我们在讨论之前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问题。
1.大量使用过“模式”一词,明确提出过“中国的模式”概念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反思我们过去在照搬苏联革命和建设经验及做法,总结中国经验教训时曾经使用过“苏联模式”、“苏联的模式”、“俄国的模式”、“十月革命的模式”和“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等提法;在谈到如何对待别国经验时使用过“外国模式”、“别国模式”、“别国的模式”和“别的国家的模式”等提法;在面对压力阐释中国的立场时使用过“美、英、法的模式”、“一个模式”、“固定的模式”等;也提出过“我们的观点、模式”,特别明确使用过“中国的模式”和“中国自己的模式”等概念,并对此作过深刻阐发。此外,还大量使用过“中国式”这一概念,如“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等。
中国词汇涵义丰富,表达同一思想往往可以使用不同概念。一旦我们把握了邓小平表述“模式”概念的丰富词汇及内在涵义后,我们对邓小平的模式论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具体而言,邓小平使用过“方式”、“方法”、“做法”、“形式”等概念。如“苏联的方式”、“僵化的方式”、“不同的方式”、“走这条道路的方式”,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和“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的形式”等。显然,这里的“方式”、“方法”“做法”和“形式”,都具有模式的意思。
邓小平也使用过“公式”、“方案”、“样板”、“样子”等概念。如“固定的公式”、“已有的公式”,“定型的方案”,“外国的样板”,“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等,这里的公式”、“方案”、“样板”和“样子”等也具有模式的含义。还使用过“本本”、“框框”等概念。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框框”。
邓小平还用日常口语来表达过模式的意思。如用“一套”和“东西”来指代模式,像“西方的那一套”、“旧的那一套”、“外国的东西”等,分别表达的是“西方的模式”、“旧的模式”和“外国的模式”等含义。这一点在完整句子中更加明显,如“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你们西方民主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不能照搬你们的东西”。
邓小平也用日常口语来表达过模式的意思。如用“一套”和“东西”来指代模式,像“西方的那一套”、“旧的那一套”、“外国的东西”、“你们的东西”等,分别表达的是“西方的模式”、“旧的模式”、“外国的模式”和“你们的模式”等含义。这一点在完整句子中更加明显,如“中国如果照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你们西方民主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不能照搬你们的东西”等。
由于邓小平的大量文献是谈话记录,在上下文中,有使用定语而省略相关主词的情况,孤立地看不出有模式的含义,如“苏联的”、“西方的”,但把它还原到原来完整的句子中,就能看出它的内在含义。如,“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显然,这里“苏联的”是指“苏联的模式”,而“西方的”就是“西方的模式”的省称。
2.更多使用“经验”和“道路”来表达“模式”的含义
在文本分析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邓小平除了使用模式概念外,还大量使用“经验”和“道路”来表达同一个意义,而且使用次数远远多于前者。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学术界有人不赞成使用邓小平“中国模式”论、而主张采用“中国经验”论或“中国道路”论的一个文本依据吧!
邓小平特别注重总结经验,“经验”一词在邓小平公开文献中出现过约有几百次,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其中许多是用来表达模式含义的。如,“别人的经验”、“别国经验”、“外国经验”、“外国的经验”、“苏联的经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验”、“中国的经验”、“适用的经验”、“最根本的经验”、“我们主要的经验”等,都包含着模式的意义。
邓小平更强调使用“道路”等概念来表达他的模式思想。如“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道路”、“自己应该走的道路”、“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路线”等。这里所说的道路,也是在模式的意义来使用的。
总起来说,上述诸多概念,除模式本身以外,用来表达模式含义时,有的意思非常明确,有的则是较为隐晦;有的需要放到当时语境中去把握,有的还要从更深的层次去挖掘。但这些语汇一旦与一个词或句子组合起来后,它的模式含义就分外明朗,这个词就是“搬”,这个句子就是“不能搬”。“搬”字在邓小平公开文献中出现了几十次之多,最多的是“不能搬用”、“不能照搬”、“不可照搬”、“绝对不能照搬”。其后跟的大多是“模式”二字,有时也使用“经验”等。
3.邓小平模式及相关概念使用的几个鲜明特点
根据对邓小平用词和阐释的分析,我们注意到,邓小平模式论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除了上面分析的内容外,尚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他在使用模式概念和相关概念时,有贬义和褒义之分,也有否定和肯定两种态度。如,说某某模式“落后”、“僵化”、“封闭”,某某模式“成功”、“正确”、“有效”等等。介绍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时指出:“经验是两方面的,一种是好的、成功的经验,另一种是不好的、失败的经验。”。邓小平对外国的模式、苏联的模式,大多持贬意和否定态度,对中国模式、或谈话对象自己的模式则持褒意和肯定态度。如,说苏联模式“也并不那么成熟”,“是一种僵化的方式”,说赫鲁晓夫“大话吹破了”;说“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莫桑比克也应该有莫桑比克自己的模式。”肯定中国“七年多的时间证明,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对我们来说是正确的,有效的。”邓小平对中国过去的模式大多持否定态度,对改革开放后的模式大多持肯定态度。如,说“文革”前:“我们过去多年搞的是苏联的方式,这是一种僵化的方式,实际上是把整个社会和人民的手脚都捆起来了。在国际上是闭关自守。所以,经济虽有发展,但速度很不理想,绝大多数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说改革开放后:“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这里的“路线、方针、政策”其实也具有模式的含义。
二是邓小平进行褒贬、肯定和否定时把握标准和尺度,主要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邓小平对苏联模式也没有全盘否定,对中国模式也并不是全部肯定,他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如说“苏联的经验也有好的,很多并不好”,而我们也犯过许多错误,“主要是我们自己搞得太急了,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他总结说:“一条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当我们完全根据自己的实际,遵照毛泽东主席实事求是的精神制定政策时,我们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受到挫折。”
三是充分肯定中国经验的“适用性”,但坚决反对“照搬”模式。邓小平说:“如果说中国有什么适用的经验,恐怕就是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政策和计划,在前进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好的坚持,贯彻下去,不好的不大对头的就及时纠正,恐怕这一经验比较普遍适用。”认为国情不一,问题也不尽相同,解决的方法也不能照搬。他说:“经验教训,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要自己去总结,都是一个模式不行。”关键是不能“照搬”。“照搬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成功的”,不管是谁的模式都不能照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外国经验不可照搬”,“中国的经验不能照搬”。
最后,邓小平思考模式问题的落脚点是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紧密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来思考模式问题,在探索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来把握模式问题。因此可以在一定意义说,邓小平的中国模式论,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深刻解答。
一、在批评苏联体制中反思“中国模式”
学术界对邓小平批评苏联模式的论述关注较多,但有些论述或是把关注点放到揭示苏联模式的弊端上,或是讨论对我国建设的影响,或是分析历史教训,观点正确,但深度挖掘不够。有些论述从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角度立论,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但没有从中国模式的角度切入,未从中国模式的意义上阐述。而邓小平的中国模式观,在批评苏联模式中开始酝酿、发酵,在反思苏联模式中不断系统、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