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七):中国道路

内容摘要: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提出过“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路线”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等重要概念,深入思考并详细阐发了“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道路怎么坚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关于“中国道路”的重要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中国只有坚持搞社会主义才有出路,搞资本主义没有出路;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

关 键 词:道路、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作者简介:宋泽滨:解放军装备学院领导科学教研室教授

齐爱兰: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地位作用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这是系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科学归纳和提炼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得出的必然结论。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提出过“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的发展路线”,也使用过“自己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等重要概念,深入思考并详细阐发了“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道路怎么坚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系统总结邓小平中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形成、发展历程,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坚持走这条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国道路的基本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坚持这样一条道路,让我们听听小平怎么说!

引言: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走过了自己很不寻常的道路

一个政党思想上理论上的清醒是最重要的基本品质之一,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是开辟新的道路、确立新的发展路径的重要前提。1981年2月14日邓小平为《邓小平副主席文集》英文版所作《序言》指出:“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世界历史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激烈的动荡中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也走过了自己的很不寻常的道路。”并对这条“很不寻常的道路”作了简要回顾: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正以其蓬勃的生机和造成中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巨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60年代中期以后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人民遭到了一场巨大的浩劫,我们的国家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从1976年10月,特别是中国共产党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让我们循着邓小平的逻辑思路,对这“很不寻常的道路”进行一番探寻。

中国自己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方式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83年4月29日在会见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央代表团时指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2]]这条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86年6月14日会见秘鲁客人时指出:“农村包围城市,马克思没讲过,列宁也没讲过。道路是一条,用什么方式来走,完全要根据自己的特点。”[[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使约占全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经过22年的革命战争,在1949年获得全国解放。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珍惜。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建国后,为了尽快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我们于1953年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至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了。邓小平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给予了高度肯定。1979年11月26日会见美国客人时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对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赎买的政策,不是剥夺的政策。所以中国消灭资产阶级,搞社会主义改造,非常顺利,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受任何影响。”[[4]]后来他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还给予肯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5]]邓小平突出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有自己的特点,充分肯定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独特性,对于我们认真总结历史上所走过道路的经验教训,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意义。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出现过曲折。1985年5月24日邓小平会见葡萄牙领导人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多,走的路是比较曲折的。因为我们干的是一件新的事情,叫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比我们搞得早的有苏联,还有东欧。我们开始的时候搬他们的,看来他们的东西也并不那么成熟。即使是很成熟的,但毕竟国家不同,各有各的历史,各有各的政治经济状况、社会状况,照搬是任何时候都不会成功的。当然我们有些错误不是照搬来的,那是我们自己犯的。有一些错误主要是我们自己搞得太急了,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要求太急就必然要犯错误,犯极左的错误。”[[6]]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客观原因,因为我们干的是一件新的事情,没有经验,在建设过程中难免犯错误;再有就是主观原因:照搬苏联、东欧经验,吃了亏;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犯了极左的错误。

曲折的道路在十年“文革”中走向极端,给党和人民带来极大损害。1985年9月18日邓小平会见加纳领导人时总结说:“建国三十六年来,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做了一些事情,但做得不够理想。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灾难,我们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7]]1988年5月2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谈到自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的20年情况时说:“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8]]“十年灾难”、“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是曲折道路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不寻常”道路最大的不寻常之处。

“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的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南昌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进行“劳动改造”。在这个被他本人称作一生中最“痛苦”的两年时间里,由他的住所将军楼到修造厂之间走出了一条蜿蜒小道,人们后来亲切地称之为“小平小道”。正是在这条小道上,邓小平在不断思考着“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个重要问题。重新出来工作之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于1975年全面主持党中央国务院工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并取得了显著成绩。邓小平这一时期的一个得意之作,就是主持起草了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个报告里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国的现代化之旅再次启程。经过几番曲折和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我们几十年来所走过的“很不寻常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既有辉煌,也有曲折,正是在这不寻常的长期探索中,我们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一、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两个凡是”指导思想的影响,中国经历了两年徘徊,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因此,三中全会成为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把工作着重点从今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9]]转折是结束过去的一段历史,开端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对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做出经典表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0]]这条道路的“转折”和“开端”最主要就是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把人民群众的高兴、答应、赞成和拥护作为标准,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把选择培养接班人、实现新老干部交替作为重要保障,实现了党的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坚持社会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实现了外交路线的一场新的革命。

(一)走什么样的路子来实现现代化,要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

思想上的正确路线决定实践中的正确道路。拨乱反正之初,邓小平首先通过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来寻找我们应该走的道路。1980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走什么样的路子,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现代化,这要继续摆脱一切老的和新的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11]]党的十四大报告直接把党的思想路线与发展道路联系在一起,对此作了很好的说明:“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这条道路在思想上的要求是什么呢?

首先,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视察东北时指出:“思想僵化,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实事求是很不简单,不是一个小问题,所有的人开动脑筋,就有希望。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13]]在12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对封闭、僵化的危害一针见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4]]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不是一件小事情,而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思想僵化”,就要“亡党亡国”,“开动脑筋”,“就有希望”。要教育所有干部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1979年7月28日邓小平听取工作汇报时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靠引用几句话,不可能有现在的路线政策,经济不可能搞上去。”“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15]]因此,不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没有希望。

第三,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既是政治问题、思想问题,也是现实问题。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视察东北时指出:“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16]]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17]]说它是“政治问题”,是说它决定着政治路线的确立;说它是“思想问题”,是因为它是根本的认识路线;说它是“现实问题”,是因为只有从根本上树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能解决实践当中的各种问题。因此才有了这样的基本绪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

上一页 1 23456...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