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问题的系列回顾(四):中国形象

摘  要: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邓小平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国际形象如何,这对人们如何客观认识中国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邓小平国家关于形象观的几个观点: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采取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中国人民将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先进行列;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中国的形象”、“中国的面貌”、“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发言权”

 作者简介:宋泽滨:解放军装备学院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教授;齐爱兰: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关于中国形象的讨论越来越多,成为当前的一个理论热点。邓小平在进行国际比较或阐述中国的地位作用时,直接使用了国家形象等概念。诸如“国家的形象”、“中国的形象”、“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面貌”、“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等。邓小平的国家形象观,是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形象这个角度探索“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样一个问题,进而深刻回答“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这个根本问题。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中国将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应当如何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听听小平怎么说!

一、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时提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 1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明了的问题,甚至是每一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每一个关心中国发展的人都应该明了的一个问题。要回答一个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就要回答这个国家的国体、政体,它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同时,无论对内还是对外,也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地位和表现,这就是国家的形象问题。为此,要先找坐标系,先了解“世界是什么面貌?”其次,要看清中国是个什么面貌,此外,还要回答国际上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回答“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对此,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发出了“我们要赶上时代”的伟大号召。

 (一)我们派人出去看看,世界是什么面貌?将是什么面貌?

中国的面貌、地位与世界的面貌、地位紧密相联,中国只有在世界的大框架下才能发展。为了认清中国面貌,必须首先搞清世界的面貌。关于世界的面貌到底如何,经过十年“文革”的封闭,人们是不大清楚的。1978年10月10日邓小平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说:“我们派了不少人出去看看,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邓小平问:原来我们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还有22年,到那个时候,“世界是什么面貌?将是什么面貌?” 2因此,在做出重大决策之前,搞清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对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中央不断向国外派出代表团。1978年5月派出了以谷牧副总理为团长的代表团出访西欧五国,这是新中国成立30年来第一次向西方派出的政府代表团。临行前的4月底,邓小平向代表团指出:“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们的经济工作是怎样管的。”代表团回国后,谷牧向政治局扩大会议汇报时说: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落后很多,它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之后,邓小平又专门约请谷牧谈话,详细询问出访情况。1978年年底邓小平本人也连续出访。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之前的1978年10月访问日本,中央工作会议召开期间,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国;三中全会召开一个月后,1979年1月访问美国。这些出访,在邓小平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日本乘坐新干线后谈观感时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他参观了日本汽车自动化程度达到96%的流水线,了解到这里的工人劳动生产率比中国的“一汽”高了将近一倍时,感慨地说:“我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了。”邓小平将自己访美的使命之一定位为“了解美国人民,了解你们的生活,了解你们建设的经验” 3。这些出访为邓小平思考中国的面貌问题找到了一个参照,奠定了基础。

对世界面貌的认识,及对中国面貌的影响,邓小平有三句话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句是“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984年6月30日会见日本客人时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4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由于外国的封锁和我们自己的闭关自守,对于世界是个什么样子都不清楚,更谈不上自己的发展了。第二句话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84年10月6日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代表时指出:“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因此,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第三句话是“我们要赶上时代”。1987年6月12日会见南斯拉夫领导人时指出:“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6时代是方向,时代是目标。只有赶上了时代,中国的面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随着苏东解体,世界两霸主导的格局彻底打破,邓小平一直密切关注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1990年9月12日会见金日成谈到国际局势时说:“旧的秩序彻底打破,新的秩序还未露端倪,刚刚冒头。过去的矛盾是东西矛盾,还有南北问题。美苏两霸,苏联集团现在没有了。究竟世界局势变化到什么样子,怎么形成一个新的比较稳定的格局,现在还看不出来。”他要求“观察世界的变化,争取向好的方面变化,向有利于我们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面变化。” 7一年以后,1991年10月5日再次会见金日成谈国际问题时说:“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还没有定,恐怕要成十年成十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是观察,少露锋芒,沉着应付。” 8正是在不断考问“世界面貌”、密切观察“世界局势”中,邓小平制定了我们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

  (二)闭着眼睛连自己的面貌都看不清楚,不照照镜子不行

看“世界的面貌”,是为了找到自己发展的参照系,看清“自己的面貌”,才是发展的基础。对此,邓小平是非常清醒的。1977年10月22日会见朝鲜中央通讯社代表团时说:“要承认自己落后,特别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承认落后就有希望。闭着眼睛连自己的面貌都看不清楚,不照照镜子不行。总之,要老老实实,还是毛主席说的要实事求是。” 9说邓小平的清醒,其实早在“文革”期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就对中国的落后面貌有着自己的看法,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反复向全党全社会强调要看清我们的落后面貌。

只有看清我们的落后才能找到出发点。1975年4月1日会见美国众议院议长卡尔·艾伯特时指出:“我们这个国家还很落后。我们也有一些雄心壮志,看能不能在二十世纪末达到比较发展的水平。所谓比较发展的水平,比你们、比欧洲的许多国家来说,还是落后的。” 10正是由于头脑清醒,邓小平把当时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用了“能不能”这样尚不肯定的语气来表述。1978年3月13日会见索马里新闻代表团,针对国外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大国,甚至是超级大国的说法,邓小平进行了深入分析:“国际上都说我们是一个大国,苏联甚至说我们是超级大国。我们的大,只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大,一是人口多。按生产和科学水平来说,我们同你们一样,只能算是一个小国。”他用当时代表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钢铁来说,按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美国的人均水平,就是到有六千万吨钢的时候,我们也还是一个弱国。我们应当有几亿吨钢。因此,他说:“你说强什么呀?所以说,牛皮不能吹大了。” 11在这一段时间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落后、要通过努力改变中国的面貌。他说:“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但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 12“落后的面貌也否认不了。认清这个落后是好事。” 13“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 14“我们这么落后,面孔本来就不漂亮,你吹嘘干什么。” 15我们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太穷了,要改变面貌”, 16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改变落后面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使命,也成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决定实行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的基本依据。

对国情的深刻分析,直接导致邓小平对毛泽东来时代提出的中国现代化目标作出了符合实际的修订,提出了“小康之家”概念。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当客人问到,中国宏伟的现代化规划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回答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7他分析说,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经过长期探索,邓小平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概括中国的基本国情,把对中国自身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说:“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1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深刻认识“中国面貌”奠定了基础,为我们努力改变“中国面貌”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有的国家认为真正威胁来自中国。这个问题应弄清楚

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己认同,还有他人对你的认可。思考中国的国家形象问题,除了要看清我们的参照系,认清我们自己的现状外,还要注意倾听国外的舆论,并作出适当回应。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留问题,随着中国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外界对中国的猜疑与戒心有所增长,甚至有人散布“中国威胁”。邓小平认为,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对此必须表明我们的政治主张。他指出:“有的国家认为东南亚的真正威胁来自中国。这个问题应弄清楚,否则不可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19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也是为了树立中国的形象,邓小平反复阐述中国的观点。

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基本国策是永不称霸。1978年8月10日会见来访的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时指出:“中国现在没有资格称霸,但起码东南亚有些人担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后是否会称霸。我们再三说,中国永远不称霸,如果称霸,那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变了质。” 20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性质去看,从中国不称霸这个国策上去认识,起到了积极效果。在此基础上,邓小平为我们党制定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成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遵循。1985年6月4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发展,是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只要坚持这样的判断和政策,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21把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定位为“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对消除国际上的疑虑与猜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中国忙于自己的现代化,主要任务是把自己发展起来。邓小平指出:“中国要摆脱自己的贫困,绝不是本世纪末的事情,甚至于还需花下个世纪的一半时间才能达到。” 22为此中国必须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自己。“我们真正忙的是怎样把自己的国家发展起来。这是我们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状况,改善人民生活,增强国家力量,这是很不容易的。” 23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发展自己,中国没有时间精力、而且中国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也不可能去威胁他人。

第三,头头可不能当,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出于对中国的尊重和对中国力量的倚重,多次向我们提出希望中国当头。早在1975年泰国人就希望中国成为第三世界的领袖 24,1982年6月马耳他总理多米尼克·明托夫希望中国能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精神领袖 25,1982年10月利比亚领导人穆阿迈尔·卡扎菲要求中国在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斗争中发挥领导作用 26。对此,邓小平的态度非常坚决,立场非常坚定,提出中国“决不当头”,成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他反复阐述这个观点。他说:“我们说,头头可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搞霸权主义的名誉很坏,当第三世界的头头名誉也不好。这不是客气话,这是一种真实的政治考虑。” 27“中国是第三世界的一员,不是什么头头,什么特殊地位、当头头的想法都不能有。” 28邓小平还语重心长地对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说:“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29邓小平把不当头作为一种政治考虑,显示了一位战略家的长远思考和战略思考,把自己放在第三世界人民一边,为中国在外交上赢得了许多主动,树立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1989年10月26日会见泰国总理差猜·春哈旺时提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30,这就从两个最主要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做了概括,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廿八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为我们明确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世界上树立起中国的和平发展形象。

通过以上分析,邓小平对世界发展呈现出来的面貌,中国的落后现状,以及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担忧几个方面,给我们大体勾勒了一幅中国面貌图。事实上,邓小平对中国面貌的描绘,是随着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思考的深入不断深化的。当1981年11月17日会见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回顾起三年前与大平正芳谈话首次回答“你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个什么样的现代化”这个问题,重申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使我们对四个现代化的认识注入了人民生活的实在内容;同时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目标:“搞中国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新提法就是建立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31把民主、文明作为奋斗目标鲜明地提了出来,丰富了目标的内涵。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把我们的奋斗目标凝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对“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简要回答。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