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群众有信心、高兴,事情也就好办了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检验我们工作的好坏,就是看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1986年8月20日邓小平视察天津居民小区的楼间花园和居民区园林小品后,高兴地说:“人民群众有了好的环境,看到了变化,就有信心,就高兴,事情也就好办了。”[131]党的政策好,人民群众生活好,这是最基础的。信心来自对党的信任和对自己生活的满意。人民群众有信心了,高兴了,事情就好办多了。
人民的信心提高了,绝大多数人心情舒畅。信心,来自对当下生活状况的一种赞成,是对未来的一种肯定。人们都说,信心比黄金还珍贵。有信心,才有未来。1982年9月30日会见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时说:“近几年我国农村形势变化最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城市也有变化,主要是人民的精神面貌变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增强了,对党和政府更加信任了,这将对整个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132]邓小平到外地调研总是要问:翻两番有没有信心?下一步的发展前景什么样?生活的发展变化带来了人民的信心,信心增强带来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信心,就会一心一意往前奔;有信任,就会自觉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1985年4月17日会见比利时首相维尔弗里德·马尔滕斯时说:“五年来的经验证明,我们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现在我们人民的信心提高了,绝大多数人心情舒畅。”[133]心情舒畅才有干劲,心情舒畅才有憧憬。信心的提高,预示着新的希望。1986年4月9日会见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时说:“我们在结束“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以后,决心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自己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搞了七年了,有点收获,给我们的领导和人民带来了信心,带来了希望。”[134]人民群众最讲实际,也最尊重真理,还最懂得珍惜。1987年5月12日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说:“人民有自己的亲身经历,眼睛是雪亮的。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不仅吃饱穿暖,而且有现代化生活用品,人民是高兴的。”[135]邓小平心里想着人民,衷心祝福人民一年比一年更幸福。
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人民群众高兴的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希望的是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期盼的是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不高兴的是贫穷落后,最不希望的是社会动荡,最不愿看到的是社会革命的再次降临。实事求是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普遍的提高,人民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我们是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要求每项政策照顾到各个方面是不可能的。改革中“总有一部分人得益多些,另一部分人得益少些。就是得益少的那部分人生活也比过去好得多,但还是要发些牢骚。我们的事情又好办,又不好办。好办的是举国一致,十亿人都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拥护发展战略;难办的是完全照顾到十亿人不容易。”[136]人们提出的要求更高更难满足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各地区之间和各阶层之间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发展,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人们担心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的即席讲话中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37]怎样避免“失败”结局?如何防止走上“邪路”?邓小平把它作为“中心课题”和“大问题”向全党提了出来。
要解决共同富裕这个“中心课题”,防止“出乱子”。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与江泽民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38]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遵循社会主义原则,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决不允许资本主义横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解决财富分配这个“大问题”,注意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1992年12月18日,邓小平读到《参考消息》上刊载的《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国》和《马克思主义新挑战更加令人生畏》的两篇文章后,发表很多感想。他指出:“中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到本世纪末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139]。1993年9月16日在同弟弟邓垦谈话时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140]邓小平把富裕起来以后如何分配的问题作为“大问题”来思考,这是一个关乎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必须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采取调节分配的措施。
从最早提出让一步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到坚持全休人民共同富裕的“大原则”,再到防止致富以后出现两极分化的“大问题”,邓小平只有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那就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生活好起来。因此,必须走改革开放这条路。“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141]这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