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对中国社会保障史,以前主要限于历史学者的研究,但历史学者所使用的概念通常与当今流行的社会保障话语不相吻合。例如,有将历史上的社会保障统称为慈善事业的,也有以中国社会福利史定义历史上的社会保障的,等等。为避免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中概念使用的混乱,笔者特邀丁建定、王文涛、王卫平、张文、林闽钢、杨立雄、周秋光、夏明光等多位社会保障学者与历史学者就现代社会保障与历史上的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问题进行过四次专题研讨,形成了一些原则性意见与初步共识,以便让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保障能够与当今流行的概念相通,本文所揭示的研究范式——基本概念的界定,即是专题研讨形成的基本共识。
②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位国王,在位期间在一般历史书籍中载为公元前858—公元前828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为公元前877公元前841年,本处采用此说并推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22][23]郑功成:《当代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观与全球视野》,载《经济学动态》,2011(12)。
[5]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郑功成:《论慈善事业的本质特征》,载《中国社会报》,1996-09-26。
[8]戴圣:《礼记》之礼运·大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9]《墨子》之兼爱,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孟子》之梁惠王上、滕文公上,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戴圣:《礼记》之王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1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14]郑玄注:《周礼》之地官司徒·大司徒之职,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16]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7]郑功成:《关于我国历史上的灾情与救灾工作》,载《经济评论》,1992(5)。
[18]魏明孔:《唐初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及政府赈灾决策述论——读〈贞观政要〉札记》,载《学习与实践》,2007(2)。
[19]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1]金炳彻:《从机构福利到社区福利——对国外社会福利服务去机构化实践的考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
[24]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5]彼得·亚伯拉罕森:《论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及对东亚的启示》,载《社会保障研究》,2010(1),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