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7)

三、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史的意义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活动源远流长。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的基本任务,即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社会保障的源头与演进路径,揭示中国社会保障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进程的内在关联,并总结中国社会保障的历史规律与本土特征,为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同时弥补国际社会保障学说的缺失。

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史为基,可以把握社会保障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中国古代的救灾济困措施到现代的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所揭示的是人生来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活风险,而社会保障作为面对个人难以承受的生活风险的一种集体应对机制,事实上是一种久远的制度安排,客观上要受到一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只要时代在发展,影响社会保障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社会保障亦需要不断调整与变迁;同时,各种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又存在着显著的路径依赖,会在演进中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种变与不变所呈现出来的,正是社会保障固有的发展特征。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长度,就不可能厘清社会保障制度的真正起源与发展脉络,只有将注意力从关注现实延伸到兼顾历史,才能发现制度背后的传统文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中国是多灾之国,灾害救助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已经存在三千年,尽管救灾方式、责任分担及补偿体系结构已经注入了现代色彩,但现金援助、实物援助及以工代赈却是历朝历代奉行的三大救灾方略;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优厚,一直与中国的等级差序社会结构和“官本位”传统相关联;家庭内部的相互保障还在为建设当代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富有弹性的巨大空间。这些事实验证的恰恰是历史中国对当代中国的深刻影响。再如,养老体现的是代际负担的自然传承关系,下一代人为上一代人养老和上一代人哺育下一代人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历史公理。虽然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方式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却不可能割断代际负担的自然传承。正因为如此,养老方式的优劣要经过历史的检验才会有正确的结论,其中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劣至少需要经历两三代人才能得到检验。在国际上,德国于1889年创建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仍然正常运行,显然比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智利养老金私有化的个人账户制更具参考价值;而机构养老盛行的西方国家近十多年来开始对养老服务采取去机构化的取向,则表明中国悠久的家庭保障与邻里互助传统迄今仍具有借鉴意义。[21]可见,只有以史为基,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保障,才可以梳理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才能准确理解社会保障的内在属性和固有特征,进而才能真正把握社会保障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以史为鉴,可以为当代社会保障的健康、持续发展注入理性。古为今用,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目的,因为前人的经历与智慧总能够给后人以启迪。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公认的最佳社会保障模式,有的只是适合国情及所处时代的社会保障政策,这说明社会保障需要植根于国情与时代,且应当保持理性,而理性的制度安排只能在对历史的深刻把握并认真吸取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如果缺乏对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借鉴,就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无法设计出符合社会保障发展规律和社会传统文化的合理制度。联系到当前,一些社会保障政策往往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与归宿,很少从历史视角来考虑长远的发展,结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然暂时解决了一些问题,却留下了后遗症,有的改革措施还因无法取得社会共识而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新源头。例如,家庭保障传统因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对“养儿防老”的片面批判,正在受到削弱;在老龄社会到来后,西方盛行的机构养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最适合中国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却成了被忽略的角落。这些现象已经使一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邻里互助与单位保障的传统因市场化的冲击而不再具有普遍性,“远亲不如近邻”在一些地方被“相对形同陌路”的邻里现象所取代;劳动关系在一些单位蜕变成了简单的劳动力商品买卖关系即“劳动—工资”关系,劳动者因此缺乏应有的归属感。值得肯定的自力更生与生产自救传统则在政府负责的举国救灾体制不断强化下走向式微,具有积极意义的以工代赈传统正被送进历史,等等。所有这些,均使现行制度安排不同程度地面临陷入发展困境的危险。类似现象的出现,源自对本国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轻视。[22]因此,开展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有助于看清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的来龙去脉及其利弊,以及发挥其正常作用所需要的条件,进而增强建设当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认识,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1 23456789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