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6)

第五,中国社会保障对国家长治久安影响重大。中国历史上国家负责社会保障的传统之所以能代代相传,除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与实施仁政的自发需要外,也是维护统治秩序与“家天下”政权延续的需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灾害多发之国,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一旦遭遇灾荒,社会就不会安定,大的灾荒往往导致大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乱,甚者导致改朝换代,这是中国历史的公例,也是促使救灾、济困等社会保障措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原因。例如,西周厉王二十一至二十六年(前856—前851)②间的大旱,促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平民起义的爆发;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除秦朝暴政这一原因外,还与大泽乡等地暴雨成灾有关;西汉绿林、赤眉起义,以王莽天凤四至五年(17—18)的南方大饥荒和山东、江苏大饥荒为背景;东汉黄巾起义也因连年灾荒使百姓流离失所、无法生存所激化;隋末翟让、窦建德、杜伏威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是因山东大水灾、河南春荒等促成;唐末王仙之和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因869—874年西起虢川、东达海滨的大范围干旱酿成;宋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波及全国各地的水灾、旱灾、虫害、雪灾及疫病流行所激化;明末李自成起义是在崇祯元年(1628)陕西大饥荒情况下发动起来的;清朝洪秀全起义选定在1848—1850年间的全国大灾荒时发难并迅速蔓延至江南各省,等等。[17]反之,如果救荒措施得力,即使遭遇大灾也不会酿成大乱。例如,后人大多只注意到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贞观之治时期的强盛,却较少关注贞观之治期间也是灾害频繁发生,但唐太宗吸取隋朝虽然“存粮如山”却对大旱灾造成的饥荒无所作为,最终导致天下大乱而丧失政权的教训,对救灾高度重视,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救灾机制,包括报灾、勘灾、开仓赈灾与移民“就食”,还有一套完善的监察机制与处罚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18]因此,唐太宗期间虽然自然灾害连连,却未出现过大的社会动乱,反而开创了唐朝盛世,也为后世备灾救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时说:“饥荒诚然是严重,但也并不是没有方法救济。饥荒之极,流而为盗,可知在一方面有不甘饿死、铤而走险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饿死、足有诲盗的物资积蓄着。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尽可以用人力来和天灾抗衡,然而却是‘有司束于功令之严,不得不严为催科’。这一句话已经足够说明:无论是饥荒或盗贼,事实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19]上述史实与言论,可以算作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密切关联的最好注脚。

第六,家庭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家庭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生息繁衍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类生产、生活、教育、消费的基本单位。尽管家庭的生产功能伴随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而逐渐弱化,家庭的保障功能也伴随着核心家庭化、少子高龄化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而逐渐弱化,但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并没有多大变化,中国的家庭一直有着极其强大的人文、社会功能。这一传统决定了无论经济多么发达、社会如何发展,家庭均是中国人普遍信赖的、可靠的、稳定的生活保障依靠,人们在遭遇困难或提供帮助时,首先求助或帮助的是家庭内部的成员,之后再按亲疏远近推及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换言之,社会成员的哺幼、养老问题及生活困难的缓解,以及多种生活服务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会通过家庭成员相互扶持的方式来解决。邓小平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认为都搞集体性质的福利会带来社会问题,比如养老问题,可以让家庭消化。欧洲搞福利社会,由国家、社会承担,现在走不通了。老人多了,人口老化,国家承担不起,社会承担不起,问题就会越来越大。全国有多少老人,都是靠一家一户养活的。中国文化从孔夫子起,就提倡赡养老人。[20]可见,即使到了20世纪末,家庭保障仍然被中国政治家看成是一种天然合理的行为,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具体体现。在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下,历朝历代均推崇“孝悌”优先的家庭主义,重视尊老文化传承,并采取相应措施来维护这种传统,许多制度安排也与家庭难以分割,或者需要植根于家庭的基石之上。如前已述及的王杖制度——老年人福利制度,就是建立在传统的孝道及家庭保障基础之上的一项国家福利制度。时至今日,包括《婚姻法》、《继承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等国家法律,均对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扶助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中国历史上社会保障最基础的层次其实是家庭保障及其延伸——家族保障、邻里互助,这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强大且持久的生命力,然后是政府负责的制度性保障,最后才是社会提供的慈善。如果不能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就不可能真正地全面理解中国的社会保障。家庭在中国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是要替代或者消灭家庭的保障功能,而是要通过社会保障措施来帮助解决家庭伴随时代发展而难以独自解决的生活保障与发展问题,一些社会保障制度透过家庭来实施或者与家庭保障相结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一点其实已经在具有相似文化传统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得到了验证。

由上可见,中国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历史特征是鲜明的,它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及社会生态相适应。这些特征虽然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及国情的发展变化也会发生变化,但无论怎样发展变化,中国社会保障的本土色彩却不可能被抹掉,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也必然被未来所验证。因此,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上一页 1 23456789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