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演进的历史逻辑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功成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之漫长,福利思想之多元,实践内容之丰富,制度模式之独特,实为世所罕有。突出国家负责与家国一体,秉承等级差序与中庸之道,依靠传统文化柔性传承,与社会安定和政权兴亡密切关联,维护家庭保障的特殊地位,构成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本土特征。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史,不仅可以把握社会保障的历史规律,为当代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注入理性,而且能够弥补世界社会保障学说的缺失。

  【关 键 词】中国社会保障史;历史特征;研究意义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也是无法割断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不仅有时间的连贯性,而且是文明成果的持续积累。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的:“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使古代世界的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1](P524)毛泽东同样高度重视历史,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2](P534),强调“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3](P801)。从恩格斯对几乎是人人都会谴责的奴隶制社会的肯定,到毛泽东反对割断中国历史,所体现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把握。因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还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它客观地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史为鉴,可知既往之兴替,能窥久远之未来,回顾得越远,前瞻得可能也就越远。

大国自有大国之道,文明自有历史传承。作为一个有着独特文明与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家国同构、等级差序、中庸之道等具有浓厚本土色彩的文明元素自成一体,并对诸项制度安排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也构成中华文明数千年不断传承的巨大柔性维系力量。尽管远古的史料还有待发掘,但作为世界上历史记录最完备的国家之一,中国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以来的历史记录就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以来则精确到月日,这为探究人类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国家诸多制度的源头与脉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可以为未来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但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的当今世界,中国的历史经历与历史智慧往往被人有意无意地加以忽略;即使是中国的学者研究中国的问题,也大多奉西方学术为圭臬,在遵从西方思维定势与话语架构的条件下解构着中国的实践。

在社会保障领域,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国际社会保障学界几乎为西方话语所垄断,似乎人类应对自身生活风险的社会保障措施或福利制度只源于西方文明,无视中国社会保障历史与经验的学术语境,这既不利于世界社会保障学术的繁荣,亦不利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健康发展。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是以万年为单位的,即使以文字记载作为考证依据,人类文明的历史也是以千年计,而由西方主导的工业社会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自俾斯麦于1883—1889年创设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再向前推至英国伊丽莎白王朝1601年制定《济困法》也只有四百余年历史。如果将社会保障界定为超越家庭之上、具有经济福利性并以保障人的基本生活为目标的社会化机制与措施,那么,这种机制与措施在中国绝不是近百年才出现,更不是近数十年间才得以建立,其中的一些保障措施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千年以上。

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可以依据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划分为若干阶段,但深刻影响社会及制度变迁的思想文化却无法割断。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历史与文化,即使是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总会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元素得到传承;每一种制度都有其历史渊源,即使是移植外来制度,也会不同程度地加注本土元素,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也是路径依赖的惯性使然。从英、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都走过不同路径并且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可以看到这些国家历史传统的影子;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更是不会例外。因此,只有将视野从聚焦西方国家扩展到考量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发现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这一制度的深刻影响,才能总结、概括或归纳出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及其发展特征,才能发现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程中的普遍规律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独特个性。[4]

在全球社会保障进入制度变革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从试验性状态走向定型、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必须正视现实中对社会保障历史的短视,这种欠缺正在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同时也给本应具有历史长度并受全球化进程影响的社会保障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特别需要树立社会保障历史观,重视从历史源头汲取智慧,在历史长河中合理定位当代并寻找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国式方案。

因此,开展中国社会保障史研究,总结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客观规律,构建本土化的社会保障理论体系,是中国学术界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可以古为今用并对世界社会保障理论做出应有贡献的努力方向。

上一页 1 23456789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