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取得了明显进步。
(一)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丰富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848 年2 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经历和经验,因此,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列宁创立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并领导俄国共产党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由于他过早去世,没有能够形成系统的思想。斯大林领导苏联共产党执政时间长达30 年, 但由于他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迷信盛行,排除一切对权力的监督制衡,践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成为后来导致苏联共产党垮台,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灭亡,苏联国家解体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6 年中共召开八大前后,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思想观点。但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开始,他的“左”倾错误思想蔓延发展,搞家长制一言堂,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破坏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发生。所以说,无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由于种种主客观复杂原因,都没有能够形成比较系统的思想。
任何成功的经验,任何正确思想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 都是建立在前人艰辛的探索和失误的基础之上,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造就了邓小平。他在惊心动魄,跌宕起伏, 富有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中, 曾经“三落三起”,其中“二落”就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必须进行改革。1978 年12 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使我们党从长期“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重新确立起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 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现了从僵化的体制、封闭的环境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历史性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对党和国家的领导方式和领导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在加强党的领导地位的前提下,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方式和方法, 改变过去由党委包揽一切、代替一切的做法,不断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立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执行统一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政治体制。
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由以行政指令型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也要求政治体制发生相应的变化。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强调党和政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尊重法律,依法办事。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严明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对于我们党来说,就要求建立起严密的、高效率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依法治国,这样才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与社会其他方面的改革相协调,发挥坚强有力的引导和保障作用。
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出现, 都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是实践的产物。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就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的产物。他从多种视角深刻分析论证了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以及对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揭示了政治体制改革所具有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功能和作用;指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原则。这标志着我们党总结了执政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