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治理创新研究 > 正文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3)

第三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到90 年代初期,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发展丰富阶段。

中共十三大之后,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深入发展。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由于1986 年底国内出现学潮,1989 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六·四”风波,1990 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对我国的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冲击。面对这样重大的事件和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面,如何正确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这对我们党来说既是个难度极大的课题, 也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邓小平以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胆识,以彻底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气概, 顶住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各种干扰,特别是来自“左”的来势汹汹思潮的压力和干扰。邓小平在一次与中央领导人的谈话中强调中共十三大报告一个字也不能改,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同时,他又反复提醒全党,中国改革已经进行了10 年,是总结经验的时候了,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足的加点劲,错的赶快改。

正是因为有邓小平的掌舵, 面对国际剧烈的事变和国内复杂的局面, 在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 我国改革开放的航程才没有逆转改变。但是在具体的思路和作法上有所调整,政治体制改革进入一个平缓发展时期。从1987 年以后,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核心问题是强调稳定,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1987 年3 月27 日,邓小平在一次与外宾的

谈话中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3](P213)在上述三条标准中,政局稳定成为首要标准。

1987 年6 月29 日,邓小平在一次与外宾的谈话中强调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做这样的事,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讲社会主义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法制。在强调发展民主的同时, 要强调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年要有理想,守纪律。”[3](P244-245)

1988 年6 月3 日, 邓小平在一次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 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 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3](P267)

1989 年10 月30 日, 邓小平在一次与外宾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稳定才能搞建设。道理很简单: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经济要有一个稳定的局势,中国搞建设不能乱。今天来一个示威,明天来一个大鸣大放大字报,就没有精力搞建设。”[3](P331-332)

1992 年初,邓小平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在谈到反腐败斗争时, 他从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强调指出:“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3](P379) 这篇讲话后来被江泽民称之为“是在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 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 深刻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2](P10)

上一页 1 23456789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邓小平   治体制改革   改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