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行政考评到民主测评的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治理格局发生根本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行政命令式领导渐被村民的民主自治所代替。但这并不等于说,行政命令式领导在农村治理中已不复存在,而是在一些地方和人身上,以显性和隐性方式存在着。这在农村治理的考评机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为考评机制,在农村领导干部身上更多表现出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特色,从宣传鼓动、领导定调,到领导出席和打分,再到领导审核及公布与展示,还有后来的监督实施、劝诫整改等,都是如此。似乎整个评估体系都由地方领导说了算,他们成为考评的主导者和正确标准。像前面提及的射阳县委制定的红头文件,其内在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领导手中,其表达方式和语调也是命令式和不容置疑的。而就有关政策的解释和说明,射阳县委领导干部也是非常强势和不容分说的,于是就有了“在选拔‘双强’村干部时,这两条‘木板上钉钉子——不动摇’”这样的口气。当地的组织部长这样告诉记者:射阳县已确定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确保在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的标准,全面建成小康县。“要实现这个大目标,靠以前那种‘管家型’村干部,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吗?自己年收入没有10万元,要带领群众完成8%的增长速度,岂不是为难他们?必须大胆及时地将他们调整下来,腾出岗位让‘双强’型能人上岗”。张根生:《江苏射阳制定标准 年收入达到10万才能当村官》,新华网2003年9月10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9/10/content_1072861.htm. 表面看,这是地方领导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愿望,但从命令口吻所反映的则是官气十足、行政命令化的为政方式。而将这些带进农村治理考评标准的制定,其盲目性可想而知。
在农村治理考评中,行政命令虽是主要方式;但另一力量却在潜移默化生长,这就是对于民主测评的重视。在农村治理的考评中,人民本位在不少地方开始得到了重视和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