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当代中国人养老观念的新变迁
基于一项全国性的社会调查,可以发现我国现代文明中仍延续着子女赡养父母、父母依赖子女的传统惯性,同时可以窥见当代中国人养老观念的新动态。
回顾中国民众养老观念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在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里,“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父母”都被视作天经地义的义务。尤其是“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世世代代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中,影响着人们的养老实践。而在本研究中却发现,这种依靠子代养老的传统养老观念在当代人身上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关于养老责任的认知调查中,尽管最多的人仍然认为子代负有不可推卸的赡养父母的责任,但将结果进行代际比较后,可以发现随着受访人年龄的减小,他们对于子代赡养的依赖性就越小。在女儿赡养人地位逐渐提升,儿子不再是作为唯一的养老责任主体的基础上,人们也已经更加倾向于独立养老。在对养老方式选择的调查中,人们在选择有家庭依托的养老方式之外,已更倾向于选择对子女依赖性较小的“独居养老”方式(42.2>30.3)。此外,本研究中设计“愿意生育第二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高达将近90.0%的受访人表示愿意生育第二胎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个孩子太孤单”,而选择“养儿为了防老”这一选项的人仅仅只占4.0%。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调查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收入来源时,自创收入与子女供给比例已经不相上下。可见,“子代养老”已不再是人们恪守的养老真理,当代人在养老问题上已渐渐树立起了一种不依赖子女的独立的思想观念。同时人们在渴望家庭养老的同时,对养老的制度性支持有了更高的期盼,(27)本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的受访人都希望将来能继续得到政府更高水平的制度性支持(见表4,37.9>18.2)。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在养老内容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经济赡养方面。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精神赡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子女对于父母的精神赡养,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敬而有养”的孝道内涵。受当时社会严苛的等级观念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精神赡养更注重讲究“孝”和“敬”,是当时父辈绝对权威的体现。而“善事父母”,即对父母物质方面的供养,才是以往家庭养老模式的主要内容。同样,从历代的养老实践可以得知,国家在对老年人的保障上也更侧重于物质方面的救助。改革开放以后,整个社会经济的大变化,赋予了精神赡养新的内涵。不同于过去子辈对父辈的“绝对尊敬”,现代化的精神赡养是基于平等观念上的子辈对于父辈的理解、关心和体贴,意在使他们感到愉悦和开心。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空巢家庭的产生引发了“精神空巢”的又一难题,人们对于精神赡养的需求被急剧放大。本次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您认为下列哪项内容对老年生活最重要”的调查中,将近50%的受访人表示出了对精神赡养的认同和渴求,远远高出选择“物质赡养”的10.1%,两者的鲜明对比,足以证明现代社会中养老的内涵正逐渐发生改变,并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不仅如此,近年来国家的有关法规政策倾向也表明了这一趋势。为了保障老年人权益,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我国于2013年7月1日正式施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围,强调“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凸显了国家对老人文化需求和精神慰藉需要的重视。
当代社会中精神赡养已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证实。我国知名学者杨燕绥认为:“养儿防老不可能,孩子回家看看十分有限,培育老龄社会文化是未来养老制度顶层设计的题中之意。”(28)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也表示:“精神赡养问题成了老龄化问题的新挑战。”(29)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虽仍是养老的基本内容,但已不再是第一要务。如何给予老年人更多精神关怀,确保老年人“老有所乐”,才是当代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新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