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社会洞察 > 正文

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4)

二、当下中国民众的养老观念

  1.研究方法设计

为了探求当下普通中国人的养老观念,2014年4~8月课题组进行了一次全国性问卷调查。调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取680位居民作为受访人,抽样方式具体采用二阶段抽样方法,第一阶段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在东、中、西部省市自治区各抽取2个省级行政单位,再根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各省的人口比例,确定各省的调查对象数量。第二阶段同样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在6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抽取相应数量的调查对象。各省受访人的年龄均在18岁以上,其年龄、性别、户籍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保持一致。按照此标准,调查员采用面对面或者网络问卷的方式接触受访人,完成各省市的调查。

本次调查计划收回问卷680份,最终回收问卷640份,其中有效问卷588份。有效问卷中,男女比例为48.6∶51.0,城乡人口构成比为53.0∶46.8,各年龄段的分布依次为18~28岁占30.0%、28~45岁占30.3%、45~60岁占23.0%、60岁以上占16.8%。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全国人口男女比例为51.2∶48.8,城乡人口比例为49.68∶50.32,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3.26%。显然,本次调查在性别、城乡背景和年龄构成上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非常接近。样本受教育程度分布为小学及以下占11.3%、初中占12,8%、高中或专科占22.7%、大学及以上占52.9%,这与普查数据中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小学为26.8%、初中为38.8%、高中为14%,大学及以上为8.9%的数据有较大差异,然而考虑到本次调查对象仅仅包括18岁以上公民,并且不能排除受便利抽样原则的影响,样本受教育程度偏高是可以理解的。

问卷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户籍状况、受教育程度、婚育状况等受访人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将分别对18~60岁及60岁以上的两个年龄段人群进行家庭基本信息等的调查;第三部分涉及有关养老观念的四组问题。

首先是对老人及养老的一般看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设置2个问题。(1)您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家有一老,胜有一宝”?从“非常认可”到“非常不认可”共五个等级。(2)借鉴鲍嘎德社会距离量表中的一个问题,询问受访人“如果您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尽到赡养义务,您觉得自在吗?”备选项从“非常不自在”到“自在”,另补充一个备选项“不知道”。

其次将养老观念操作为养老内容、养老责任、养老方式三方面内容,并分别进一步操作如下:

(1)养老内容。在界定养老内容时,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为统一的划分。K.W.Schaie和S.L.Wills在其所著的《成人发展与老龄化》中将其描述为经济依赖、身体和情绪依赖,(15)国内多数学者(穆光宗等)认为养老涉及经济或物质的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16)鉴于此,本文将养老内容划分为物质赡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赡养三个方面,并询问受访人“您认为下列内容哪项对老年人生活最重要?”得以测度受访人对老年生活内容的需求和期待。

(2)养老责任。主要为了测度受访人对于养老责任的认知与态度,主要问题为2个:第一,询问受访人“您认为下列主体哪个最应该为养老负主要责任?”备选项为“个人”、“子代”及“政府”,另设一个“其他”选项。第二,您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养女儿也能防老”?从“非常认可”到“非常不认可”共五个等级。

(3)养老方式。鉴于目前学术界没有对我国养老方式的统一划分,我们在问卷中只列出了几种主要的养老方式,包括“与子女共居养老”、“(与老伴)独居养老”、“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老人互助养老”以及新提倡的“以房养老”等几个指标。

上一页 1 23456789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养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