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对子代养老责任的认知中,以往“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有无发生变化呢?如表6所示,在城乡居民对“养女儿也能防老”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受访人(74.8%)提高了女儿作为赡养人的地位,不再认为女儿养老只是“有孝心”的表现,表示“生儿生女一样好”。不仅如此,其中大多数受访人持非常认可的态度(30.2%),表示在照顾父母的很多方面,女儿比儿子做得更好。另有16.0%的受访者表达了中立的态度,少数人(8.8%)不认可该说法,认为“只有儿子才是赡养人”。该调查结果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结果高度一致。该大学研究人员分析了美国一项针对2.6万余名50岁以上老人多年跟踪调查的数据,发现家庭中女儿照顾老人的时间平均每个月达到12.3小时,儿子仅仅只有5.6小时,显示“养女才能防老”。(23)同时,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在一项涵盖全国22个省,调查对象合计近6万人的“中国老年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研究”中也有相似结论。该研究表明,家庭中成年女儿对老年父母在经济供给、生活照料、与老年人的情感关系等6项指标上均高于儿子,用多元统计理论与模型检验的科学方法再一次得出“养女儿养老胜过养儿防老”的结论。(24)从这几项研究结论可以得知,女儿作为赡养人的地位已得到显著提高,并且有更优于儿子作为赡养人地位的趋势。笔者认为,这种家庭中养老责任的替代效应,是当代社会赋予“养儿防老”传统思想的新内容,更是人们应对家庭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时,重塑自身养老观念的结果。
(4)养老方式。据民政部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服务机构已达4万个,涵盖福利院、养护院、敬老院、荣军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多种类型,养老床位达289万张,比1999年增长了近2倍。(25)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是否能说明当代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已从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向了“社会养老”呢?研究显示,在“您最喜欢何种养老方式?”主观意愿的调查中,最多人(72.5%)选择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其中选择“(与老伴)独居养老”的受访人达42.2%,持这一观点的比例远远高于所有其他观点的比例。其次,较多人(30.3%)选择“与子女共居养老”。而如表7所示,选择社会化养老方式的受访人比例不及总受访人数的30%,依次为“社区养老(9.1%)”、“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养老(8.1%)”、“老人互助养老(5.0%)”、“居家养老(3.4%)”,以及最少的人(1.7%)选择了“以房养老”的养老方式。
可见,相比于日益多元化的养老方式,人们仍然在主观意愿上更偏向于同家庭、子女联系紧密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而这种意识形态与实践的现实矛盾,可以从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中略窥一二。据有关资料显示,虽然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呈增长趋势,但机构的利用率却比较低,有的只达到入住率的五六成,有的甚至才二三成,(26)而人们对于养老方式的主观选择偏好一定程度上能解释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自相矛盾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