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国家的养老观念与该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安排紧密相关。对于当下正在经历社会转型的中国人而言,人们的核心养老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裂变,但中国人的总体养老观念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重大变迁:子代养老内涵发生变化,“独立养老”观念逐渐形成,日渐注重精神养老,更加期盼制度支持。当代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既是经济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反映,更是国家战略变化和国家意志推动的结果。
关键词:养老观念 独立养老 精神养老 养老责任
作者简介:朱海龙,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社会学所博士后;欧阳盼,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养老难题一直备受关注。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国家在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扩大制度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也有部分制度举措如以房养老、延迟退休等遭遇重重阻力,与制度预期相差甚远。而忽视了民众自身的养老需求,忽视民众养老观念的变迁,一定程度上能解释这种困局。就我国目前而言,现有养老问题研究多着重于对我国福利制度内养老保障制度、规范、政策的探索,而较少关注民众的养老观念,尤其是观念改变与养老制度安排之间的关联。那么,当下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如何?人们对待老人及养老的看法是否有所转变?这些转变将对我国养老制度的未来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转变的产生?现有研究对这些问题尚未有充分讨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更好地探索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应对老龄化的社会难题。
作者将养老观念内化为对老人及养老的看法、养老责任认知及养老内容与养老方式的选择,先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养老观念及社会养老实践进行回顾,探求当下养老观念的历史源流,然后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来考察当下中国人的养老观念,思考并探求其转变原因,最后升华为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影响。
一、中国人养老观念与实践的历史演变
中国人养老观念的历史演变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见证了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历史传承。文章先围绕对老人及养老的看法、养老内容、养老责任及养老方式的养老观念内核,就先秦以来的养老观念及实践做一简要梳理。
1.先秦时期:敬而有养、礼法约束
在养老问题上,我国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奉行孝道,并且初步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养老敬老体系,尤其是先秦时期学者(尤其是儒家)的著书立说奠定了我国养老观念深厚的文化根基,并形塑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养老观念变迁的基本轨迹。
《尚书·酒诰》曰:“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即是说孝之本义在于“善事父母”(《说文》),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除了基本的物质供养外,先秦时期的养老观念更注重孝的内涵,即精神层面对父母的尊敬。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了“博爱”、“广敬”的概念,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上》),这种“养老敬贤”、“敬老慈幼”的思想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同时,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经济形态在先秦时期已基本完成,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成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类似于现有法律框架下,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的规定,先秦时期特别强调家庭赡养的职责与义务。①如《孝经》里所言:“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除了严格的礼仪约束外,国家已高度重视敬老养老保障机制的建设。首先,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如“太宰”,职责是通管全国事务,“以生万民”;如“大司徒”,职责为“以保息六养万民”;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信息等。②其次,国家对鳏寡孤独者设有抚恤养老的政策。《礼记·王制》曰:“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鳏,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夫民穷而无告者,皆有常饩”。再者,养老教化在先秦时期就已初见端倪,体现为“学中养老”。养于学,是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教人以孝悌之道,其不仅是一种养老方式,更是为了兴教化,明人伦。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制定明确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整个社会形成了尊老的礼法,并十分注重“孝”的伦理规范和宗法道德,强调孝亲和尊长的思想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