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李泽厚:谁对康德思想影响最大?(7)

正是在这个科学实验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联系前述哲学史上的思想资料,康德看到,处理自然界问题的科学在迅速前进,处理人和宇宙的根本问题(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的真理性这个根本问题)的哲学,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支配下,却一筹莫展。例如,牛顿力学作为统治十八世纪的主要科学成就,当时唯理论者认为它表现了笛卡尔重视数学、演绎的结果,经验派认为表现了观察、实验的成果。尽管牛顿主要受培根经验论影响,憎恶笛卡尔的唯理论,他本人明确地把自己的主张归结为归纳法,但实际上,从伽利略到牛顿的近代自然科学方法,既不同于唯理论的几何式的演绎,也并不同于经验派的描述和归纳;既不是专重感官,也不是只凭理性,而是实验加数学,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实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经验,数学也不是与感性无关的理性。总的来说,开始运用近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参看本书第二章),这是人类科学史和认识史上的一大转折。

牛顿

因之,照这个标准,不和经验相结合的唯理论旧形而上学,包括论证上帝存在之类的中世纪以来的伪科学,便应完全摈诸科学(认识)之外;而否认必然真理的怀疑论的经验论也不能成立。另一方面,认识是为了实践,科学终究是服务于人的,它低于人类本身。那么,人的本质和目的又何在?照当时的提法,这也就是所谓“自由”、“灵魂”、“上帝”之类的形而上学问题。这些问题能像牛顿力学那样成为普遍必然的科学认识吗?如果不行,又怎么办?一方面是自然界的机械论(这是当时唯物主义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是以社会领域为实际支柱的目的论(这一直是唯心主义的顽强阵地);一方面是牛顿发现的因果规律,另一方面是卢梭宣扬的人的自由(详后),这才是康德极力想要调和统一的课题。

所以,与其说,康德是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的结合者,还不如说,他是机械论和目的论,同时又更是牛顿与卢梭的批判的结合者。但这个结合又是由上述唯理论、经验论思想极其错综复杂的参与,和推翻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而实现的。

康德是在广泛阅读了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饱餐各派资料的营养基础上,来构造他的哲学体系,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的。曾一度是他的学生后成为论敌的赫尔德尔(Herder)追忆说:“……他的讲课是最丰富的。他考察着莱布尼兹、沃尔夫、包姆加登、格老秀斯和休谟,也解说着开普勒、牛顿和科学家们。他审查着刚出版的卢梭的《爱弥儿》、《哀绿绮思》。他评价着任何他所知道的新的自然发现。他经常讲自然的知识和人的道德价值。”(赫尔德尔(Herder):《人性进展通信》第79封。康德讲课经常采用包姆加登(Baumgarton)的著作作为教本,例如包姆加登的《形而上学》便为康德多年采用,但这并不意味康德赞成包姆加登的观点。)有的哲学史也讲到:他“经历了沃尔夫的形而上学,经历了与德国大众哲学家们的交往,他投入过休谟提出的深奥问题,热心于卢梭的自然福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的严格,英国文献中对于人的观念与意志的心理学分析的精巧,从托兰和莎夫兹伯利到伏尔泰的自然神论,法国启蒙主义用来改进政治与社会的高贵的自由精神,都在青年康德那里找到了忠实的合作者”。(文德尔班(Wilhelm Windleband):《哲学史》第6编第1章。所谓德国大众哲学家指孟德尔松(Moses Mendelssohn)等人。)所有这些,表明康德的思想来源,以及综合它们以建立自己的体系,是极其复杂交错的。对康德本人来说,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漫长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一实质表露得特别清楚。

节选自《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一章

《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修订第六版)

李泽厚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文章来自“三联书情”微信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