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意识形态与价值共识之间的深刻关联,在“意识形态”概念的首发者——拿破仑时代的安东尼·德拉图·特拉西的“观念学”中已经蕴涵。当代英国学者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的特质和功能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中“统一性”是首要特质,由此形成一套以行动为取向的信念,从而使社会利益和政治统治普遍化、合法化。(参见Terry Eagleton, 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91)
[2]调查发现,受访者的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是导致三次调查信息差异的最重要变量。总体而言,文化程度越高,对社会的敏感度和批判性就越强,不满意度也越高。
[3]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编:《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9页。
[4]伯特兰·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59页。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70页。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7页。
[7]该数据为调查一中六大群体分别调查的结果。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页。
[9]樊浩:《伦理精神的生态对话与生态发展——中国伦理应对“全球化”的价值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0]调查一是多项选择的结果,与调查二、调查三的方法不同,故四项相加远大于100%。
[11]例如,调查一显示,对于政府机关为职工子女入学提供便利,认为“符合内部伦理,但严重侵蚀社会道德”的受访者占19.3%,认为“符合道德”的受访者占8.9%。
[1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73页。
[13]王守仁:《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1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45—46页。
[1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47页。
[1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51页。
[1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52页。
[1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57页。
[1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8页。
[2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75页。
[2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77页。
[22]“契约乃是以单个人的任性、意见和随心所欲的同意为其基础的。”(参见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55页)
[2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177页。
[2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5页。
[2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5页。
[2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7页。
[27]传统之谓“传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历史上发生的、一以贯之的、今天仍然存活并发挥作用的。如果只是历史上发生而当下并不具有现实性,那只是文化遗存。
[28]表中(二)指“调查二”,(三)指“调查三”。
[29]传统“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30]综合三次调查,诸群体的比较分析发现,文化程度越高,受知识精英的影响越大。
[31]该数据是调查一中诸群体分别调查的结果。
[32]参见樊浩:《“后意识形态时代”精神世界的“中国问题”》,高翔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