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2)

(二)保卫伦理存在

调查表明,经过百年巨变,尤其是30多年来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激荡,中国今天的伦理觉悟有两大主题:一是在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中保卫伦理存在的觉悟;一是关于伦理的实体意识,关于人的普遍性追求的伦理再启蒙的觉悟。两种觉悟的要义,就是罗素所说的“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

1.共识中的“问题共识”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形成一些重要共识,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意识形态观共识——主题词是“调整”和“多元包容”。调查三的信息显示,65.2%的受访者主张对当前意识形态进行调整,只有16.2%的受访者主张维护当前意识形态,另有11.1%的受访者主张淡化意识形态。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多元包容,不仅包容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思想(占30.36%),而且“整合和凝聚不同社会集团的思想体系”(占49.5%),甚至“包容性越大越好”(占17.1%)。

第二,“改革开放”共识——对改革开放高度肯定。关于对中国改革开放评价的多项选择中(调查一),66.7%的受访者认为市场经济改革“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力”;而关于开放是“中国自主地按照自己的道路前进”(占41.4%)或“引导中国向它自己的方向变化”(占37.7%),认同度非常高。

第三,“改革开放问题”共识——聚焦于两极分化与腐败严重。调查一表明,受访者对改革开放的主要忧虑依次是:“导致两极分化”(占38.2%),“腐败不能根治”(占33.8%),“生态破坏”(占26.2%)。与之相关,关于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选择“制度安排不合理”、“社会不公”及“个人原因”的受访者分别占39.1%、36.6%和20.2%。而关于“阻碍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的因素”,包括公务员、知识分子、企业家与企业员工以及农民在内的所有群体都指向腐败严重和两极分化。[7]对此问题的跟踪调查显示,调查二中认为“当前我国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非常严重”的受访者占71.5%;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非常严重”的受访者占72.7%。调查三显示,“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过大”(占82.2%)、“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占80.5%)被视为“当前非常严重的社会状况”。可见,两极分化与腐败严重,直接诱发了人们在意识形态态度和政治取向方面的“多”,是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和“改革开放问题”之“结”,也是价值共识难以建构和巩固的重要原因。

以上三大共识,传递了极为重要的信息:我国社会价值共识具有良好基础,但两极分化与腐败严重妨碍了价值共识由可能变为现实。三大共识中,第一、二两个共识不仅本身就是基本价值共识,而且为其他价值共识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理念前提和政治基础,为价值共识和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条件。但“问题共识”却严重阻碍了诸群体间价值共识由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消解了价值共识生成的现实条件,耗散了诸社会群体凝聚价值共识的文化热情和政治情绪。然而,一般大众认知和学术研究都倾向于将两大问题诠释为政治和经济问题,也总是试图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中寻求解决之道。事实上,腐败严重和两极分化,不仅是政治问题、分配制度问题,更深刻的是伦理问题,其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解构甚至颠覆了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存在,从而使共同价值因失去伦理条件和伦理基础而成为不可能。

2.必须保卫伦理

“伦理本性上是普遍的东西”,[8]是人的个别性与普遍性、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而形成的兼具客观性与精神性的同一体。一方面,“伦”是个体的实体性;另一方面,个体与实体的关系、个体行为价值合法性,是以实体存在及其要求为内容和现实性,这两个方面是“伦”之“理”的两个基本构造。“伦—理”之中,“伦”的普遍物的客观存在,个体在“伦”的普遍物中发现和找到与自己的同一性关系,是伦理履行其价值同一性文化功能最重要的元素。“伦”的普遍物不存在,“理”的共同价值或对“伦”的认同便沦为虚幻和说教。

按照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个别性的“人”与普遍性的“伦”同一而形成的伦理性的实体有三种存在形态:家庭、社会、国家。家庭是自然的伦理实体,是个体按照血缘规律建构的个体与其普遍性生命实体的同一性伦理形态。社会,准确地说是市民社会的哲学本质,是家庭的自然同一性解构之后原子式的个人由“需要的体系”所建构的形式普遍性和形式同一性。市民社会与家庭的共性在于追求个体性与普遍性的同一性关系,根本区别在于达到这种同一的方式,以及所建构的同一体的性质:是从实体,还是从个体出发建构个体与实体的伦理同一性?是形式的同一性还是自然的同一性?国家消除了存在于家庭和市民社会之间的紧张,使个体性与普遍性、个体与实体之间的同一由可能成为现实,因而是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或完成形态。

权力的公共性和财富的普遍性,是世俗生活或现实社会中伦理存在的确证。一旦权力成为“少数人的战利品”而失去公共性,一旦财富因不均或不公而失去普遍性,社会便失去伦理存在,也因伦理存在消解而失去合法性——不是失去伦理存在的基础,而是失去伦理存在本身。伦理存在丧失的文明后果是:社会因失去伦理同一性和价值凝聚力而涣散,“社会”能力瓦解,社会将不再“社会”;“家庭—社会—国家”的文明体系与人的精神构造因失去“社会”这种中介而断裂。其直接的意识形态后果是:社会因失去伦理同一性和伦理统摄力而使价值共识成为不可能。由此,社会,尤其是社会的精神便不仅在现实世界,而且在精神世界中分崩离析。因此,消除腐败与分配不公,根本上是一场伦理保卫战。建构价值共识,必须保卫伦理。

上一页 1 2345678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价值共识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