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4)

 二、如何“识”?期待一场“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的精神洗礼

伦理同一性的建构,伦理同一性对社会价值共识的缔造,展开为两种形态或两个环节、两种规律:“伦”的同一性与“理”的同一性。“伦”的同一性是伦理存在的同一性,“理”的同一性是伦理认同的同一性。因此,保卫伦理,不仅是保卫伦理存在,而且必须保卫伦理认同能力。当代中国遭遇的社会同一性难题,不只是上文所指证的家庭、社会、国家诸伦理实体中伦理存在的危机,而且表现为个体的伦理能力的危机,即达到“伦”的“理”的伦理观与伦理方式的危机。“伦”的存在危机,“理”的“伦”认同能力危机,共同造就西方道德哲学家所批评的生理上和伦理上退化的景象。退化的后果之一,是价值共识难以达成。

(一)“永远只有两种观点可能”

“理”的伦理观与伦理方式的危机是什么?一言蔽之:“理性”僭越“精神”。

黑格尔曾断言:“在考察伦理时永远只有两种观点可能:或者从实体性出发,或者原子式地进行探讨,即以单个的人为基础而逐渐提高。后一种观点是没有精神的,因为它只能做到集合并列,但是精神不是单一的东西,而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12]其中,“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是“精神”,“集合并列”的伦理观和伦理方式所隐喻和预警的是深植于西方哲学传统并在现代性中得到极端发展的“理性”。是“原子式地进行探讨”还是“从实体出发”,是“集合并列”还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是“理性”与“精神”两种伦理观和伦理方式的根本区别。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精神”是一个典型的本土话语,而“理性”则是一个舶来品。在哲学意义上,“精神”具有三个基本规定:出于自然而超越自然,知行合一,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由于精神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又是对自然本性的超越,因而以自由为追求和本质;思维和意志、知与行是精神的一体两面,它们不是精神的两个独立构造,而是它的两种表现形态,即认知形态和行为形态;精神以对普遍物的信念为前提,在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中建构合理性。由此,“精神”不仅与“理性”相区分,而且与“伦理”相通。因为,伦理的本质是基于对“伦”的“普遍物”的信念,“从实体出发”,由“伦”而“理”,透过知行合一所达到的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因而与“精神”内在同一。所谓“伦理精神”,意味着伦理必须也只有透过精神才能达到和实现。无论“伦理”还是“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的意义功能并与之深切相通。

“精神”与“理性”两种伦理观与伦理方式,不仅代表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内在于个体生命发育史与人类文明发展史,构成伦理的两种逻辑与历史可能。个体生命发育史和人类文明发展史,因其同质性而遭遇一些共同难题:生命从母体诞生并发展自我意识之后,个体“被从家庭中揪出”、脱离家庭的原初也是直接的自然同一性诞生“社会”之后,如何铭记自己的出发点,找到一条“回家”的路?在经过个体的否定性扩张之后,如何最终回归实体的家园?这一问题的巨大现实性和深刻历史感,不仅在生活世界而且在人的意识中,使“我”凝聚为“我们”。现代性伦理流连和执迷于个体及其意志自由,将理性极端化为理性主义,既忘记了人的原初根源的实体性,又消解了回到实体的终极信念。于是,“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集合并列”的形式普遍性,便从黑格尔的哲学思辨成为现代性的不幸现实。市场经济不仅为这种伦理观和伦理方式提供强力推动,而且让它从“现存”误读为“合理”。

(二)“原子式地进行探讨”

现代中国社会“伦”之“理”的最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集合并列”,逐渐取代“从实体出发”的“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这种原子主义被表达为“利益博弈”、“制度安排”等中国话语。于是,“没精神”,便成为“中国问题”的另一表征。而“理性”僭越“精神”所导致的“没精神”退变的集中表现便是日益发展的个人主义。调查表明,“个人主义”不仅对已经发生的伦理变化有解释力,不仅对正在发生的伦理问题有诊断力,而且对未来有某种预警力。

调查一显示,对于“现在人们常常对记忆中或电影作品中展示的20世纪60年代前人们简洁的人际关系、清朗的精神风貌和友好的社会风气心存怀念和向往”,55.2%的受访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现代人过于个人主义”,高居多项选择之首。而对于伦理关系与道德生活的事实判断和问题诊断,几次调查都指向个人主义。关于“造成当前我国伦理关系和道德风尚的最大负面影响因素”,调查一和调查三的结果高度一致:“市场经济导致的个人主义”分别以55.4%、43.7%的选择率居首位。关于“造成目前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调查一中65.7%的受访者选择“过于个人主义”,高居榜首。调查三中,66.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中大多数人奉行的是个人至上”。将历史变化和现实问题归责于个人主义,但在关于未来的愿景中又选择和坚持个人主义,两种似乎矛盾却高度同一的选择,演绎出一个具有很强解释力和表达力的判断:经过30多年涤荡的中国,个人主义不仅已经是而且将来可能仍然是最具影响力的伦理观和伦理方式之一。

如果说,个人主义只能解释“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伦理方式,那么,以下信息则可以反证这种探讨的“没精神”。关于“当前中国社会中个体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次调查的结果高度一致:“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行动”。(见表3)

这一高度问题共识,显示当前我国公民道德素质中的重大缺陷:知行脱节,思维和意志分离。这一问题的哲学根源和哲学诊断是:“没精神”。因为,精神之谓“精神”的必要条件,就是思维与意志、知与行的统一。精神所内在的思维和意志统一的本质,在王阳明哲学中被表达为“知行合一”。“一”是什么?就是良知。王阳明以“精神”诠释良知:“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13]良知即精、气、神的同一体。

上一页 1 2345678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价值共识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