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中外思潮 > 正文

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7)

(三)谁引领“共识”

伦理凝聚共识,传统承载共识。然而,“共识”有待发现和凝练。于是引出另一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到底谁引领“共识”?用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到底谁掌握话语权力?调查发现,由于腐败和分配不公所引发的伦理存在的难题,当代中国社会正陷入话语主体失落的危机之中。突出表现是:在政治、文化、经济三大领域分别掌握话语权力的三大主体——政府官员、演艺娱乐圈、企业家或商人,恰恰是伦理道德上最不被满意的群体。(见表5)

与之对照,工人、农民、教师、专家学者成为伦理道德上满意度最高的四大群体,只是排序略有不同。在多项选择中,调查二的排序是:农民(56.1%),教师(55.2%),工人(46.4%),专家学者(43.8%);调查三的排序是:工人(89.9%),农民(87.7%),教师(79.6%),专家学者(76.6%)。农民、工人成为满意度最高群体,“礼失而求诸野”。是否可以假设,当前中国的伦理道德乃至大众意识形态已进入“草根时代”?是否还可以假设,当前中国社会,不仅在财富分配方面,而且在伦理道德方面出现两极分化?在两极之间,教师、专家学者等知识精英,成为过渡带和缓冲力量。一旦财富的两极分化向伦理上的两极分化演进,就是社会矛盾由生活层面进入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信号,必须高度警惕。

上述“问题共识”不可避免的后果是:由信任危机而导致的话语权的失落。在话语权力失落的背景下,到底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发挥重要影响?在调查一中,江苏、新疆、广西三省(区)两次调查的结论高度一致:知识精英以48.0%居首位,选择率远高于“党政官员”(占25.2%)和工商界精英(占17.4%)。然而,座谈会上获得的信息又对这个结论提出质疑:知识精英不仅“不了解现实”,而且缺乏充当思想领袖的自我意识和意识形态抱负。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精英成为思想行为的第一影响力主体,与其说是现实,不如说是期待。调查二、调查三显示,影响社会大众思想行为的重心发生下移:父母、教师是第一、第二位的影响力群体,而知识精英则居第三或第四位。[30]

信任危机、思想领袖缺场,使中国大众意识形态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调查一关于“当党中央宣传与国外思潮发生矛盾时”的多项选择中,64%的企业群体、61%的公务员、44%的农民选择“相信国外正确”。[31]情势之严峻,已经可能影响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但是,调查三关于“当国外报道与主流媒体宣传内容不一致”的调查中,54.8%的受访者选择“相信主流媒体”,24.5%的受访者选择“自己判断”,只有7.9%的受访者选择“国外报道”。这一深刻变化表征,近年来的社会改革和国家意识形态努力已经收到很大成效,价值共识生成的客观条件日益具备。

那么,如何进一步推进?可能的选择是:回归伦理道德与文化精神的“家园”。一方面,政府官员、演艺娱乐圈、企业家,尤其是政府官员,要通过自己的伦理道德努力,重建社会信任,也给社会以文化信心;另一方面,知识精英对自己的文明使命要有一种集体自觉,通过走近时代、走近社会,让自己有能力担当思想领袖的使命,以此回馈和响应社会厚望。无论如何,传统的“家”与伦理的“乡”,是解决价值共识生成中话语主体合法性问题的两个可能的关键元素。

结语 “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方式”

综上,可以得出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大众意识形态领域“价值共识”的三个结论:“共”于“伦理”,“精神”地“识”,在民族文化的生命“传统”中合法。由此,凝结为三个理念——保卫伦理,蓬勃“精神”,回归家园。

经过全球化的欧风美雨和市场经济的涤荡,中国社会大众已经形成以“坚持—调整—包容”为主题的意识形态观,意识形态不应该也不可能终结,是业已达成的基本价值共识。这一共识为当代中国大众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个“后意识形态时代”已经到来。面对这种变化,在业已生成的意识形态观的价值共识基础上,必须确立“意识形态方式”的自觉理念,能动地推进“意识形态方式”的“调整”和变革。[32]也许,本文所发现和揭示的“伦理”、“精神”、“传统”,将是新的“意识形态方式”的可能元素,某种意义上可以裨益当前我国社会建构大众意识形态的“共”与“识”及其“价值”合法性。当然,这一切只是可能。可能意味着未发生。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没有发生的事情是不可预料的,因为没有发生本身就意味着无限可能。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三次调查。调查一于2006—2008年在全国展开,主要在江苏、广东、广西、新疆等省(区)采样,由六大群体的分别调查和综合调查构成,投放问卷近两万份,辅之以诸群体座谈会,作者为首席专家之一。调查二于2013年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由江苏省委宣传部国家重大项目组与中国人民大学CGSS项目组合作,问卷样本量近6000份,作者为主要参与者之一。调查三于2013年由东南大学道德国情调查中心在江苏省进行,问卷样本量近1300份,作者为首席专家之一。三次调查虽容量不等,但以调查一的问卷为原始模本,具有很大的持续性与可比性。调查一的对象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由受访者填写问卷,在一定意义上体现意识形态问题的前沿性与前瞻性;调查二、调查三的调查对象的年龄、教育状况与全国人口结构大体吻合,80%左右未接受高等教育,采用入户调查手段。三次调查中的数据,除多项选择外,总和不足100%的剩余数,为“其他”类的选择,一概在表中省略。文中调查一的数据除特别说明外,都是综合调查的数据,两次综合调查共投放问卷2400份。

上一页 1 2345678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价值共识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