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G20:全球性大国的竞争与合作(4)

2013年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主导权开始发生了明显转向,中国逐渐成为制造和掌握话语权的一方。“一带一路”、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放银行(NDB)相继提出和设立,主导了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讨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大国对于中国倡议成立的AIIB和NDB热议,反映了对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内快速上升的影响力的担忧,认为这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公开挑战。⑧相对于有众多欧洲大国参与的AIIB而言,由金砖国家共同建立的NDB对于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影响和冲击意味更强。“尽管从西方的轻蔑态度中看不出金砖国家的计划有利于世界发展,但事实的确如此。有两种立场:一是对五个国情迥异的国家有条理地组建机构并维持运行的想法嗤之以鼻;二是担心世界银行和IMF所象征的世界秩序将崩溃。”⑨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挑战论”本身并不成立:“那种认为金砖国家将‘威胁’或‘推翻现有国际秩序’的观点充满了民族中心主义的逻辑,因此只有发达国家认为这种观点是成立的。”⑩但不容忽视的是,NDB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时代,新兴市场国家不仅要求和推动现有的全球经济治理机构改革,同时开始探索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机构。NDB的创新在于:一是新的主体身份,金砖国家从世界银行的“毕业生”成为新开发银行的出资人和股东,为南南合作提供更多且更具创新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资源;二是新的治理原则,强调平等共治的新原则,改变全球经济治理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平等合作格局;三是新的发展角色,在国际发展合作体系中,新开发银行既扮演合作补充者的角色,也扮演竞争和变革者的角色;四是新的合作纽带,以共同发展使命取代价值观基础作为合作的纽带,更加注重发展的实效。⑪

中国与G20:2016年杭州峰会展望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澳大利亚布里斯班G20峰会上承诺:“作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主办国,中国愿意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⑫国际社会对于2016年的中国G20峰会抱有很高的期待,有观点认为,“G20未来能否有效运行取决于中国的领导。”⑬相反,中国学者的观察要冷静得多:“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经验相对不足,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机制中的活跃度甚至不如印度、巴西等很多发展中国家,因而在G20中的作用仍然具有局限性。”⑭

2016年G20杭州峰会召开的国际背景。2015年是全球发展年,7月亚的斯亚贝巴发展筹资会议、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以及12月巴黎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相继召开。2015年也是世界经济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年,有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一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开发银行的成立标志着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实质性变革,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进入机制化轨道;二是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签署,发达国家对于全球贸易投资和金融服务的规制主导权得到实质性的巩固。无论是发展还是转型,都与G20有关。对G20而言,2015年到2016年也面临转型问题,随着金融危机压力的消退,G20的核心议题和合作重点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