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G20的议题设置在7年里的十次峰会中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从关注虚拟经济和金融议题转向实体经济和贸易投资等增长议题;第二,G20的议题呈现日益泛化的趋势,从关注经济金融领域转向更为综合的议题领域,越来越多的地缘政治和安全议题、社会和环境议题被纳入,比如乌克兰危机、叙利亚难民危机、网络安全、男女平等问题,以及气候变化,等等。值得关注的是,G20议题的圣诞树效应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每个主席国都想在峰会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而且每次领导人峰会都无法回避当前热点的地缘政治安全问题,因此很多时候峰会期间的双边会谈比峰会本身更受到关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实质上正是全球治理领导权的缺失。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或平台能够富有效率地就全球性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从某种意义上讲,G20虽然是协调全球经济事务的首要平台,但是它也正在被塑造成一个协调全球性问题的综合平台。
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则制定。G20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规则制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加强金融监管、反腐和税收方面,G20的作用不容忽视。
G20在金融监管的相关规则制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比如,要求金融机构提高资本金要求、增强对系统重要性国家的监管、修改金融机构高管薪酬机制、打击避税天堂,以及对金融稳定论坛的改革建立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在G20的领导下,巴塞尔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在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规则制定方面得到有效推进,包括增加银行核心资本、制定银行破产处置机制、督促成员国出台措施限制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影子银行的监管和治理等。
在反腐和税收方面。2010年G20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反腐败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首尔峰会文件的附件三发布。G20在制定和执行打击国际贿赂的法律和措施、防止腐败官员进入全球金融体系进行洗钱、追缴转移海外的腐败资金、腐败举报人保护准则、自愿信息披露等方面展现了领导力。在税收方面,2009年的G20伦敦峰会宣布银行保密时代的终结。G20在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高效率和公平的国际税收体系方面,一直在做持续的努力。据2013年圣彼得堡峰会宣言发布的税务附录显示,二十国集团已经签署同意了一项新的全球税收标准:自动交换信息制度。信息透明度和信息交流全球论坛,OECD税收与发展任务小组,WB小组及其他国际组织在帮助发展中国家确定并提供与实施信息透明度和信息交换标准有关的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方面,以及解决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主导。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主导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影响力正在显著上升。从G20的历次峰会看,2012年的G20韩国首尔峰会可能是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G20峰会上,中国更多的是处于一个被动应对的地位。这一被动局面突出表现在2010年首尔峰会上,因为对金融危机和复苏增长的关注,在危机根源讨论和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方面,中国的贸易顺差以及与此有关的汇率问题被认为是造成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美国提出为经常项目设定量化上限的建议,虽然当时遭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经济体的质疑和反对,该提议未得到采纳。但是二十国集团“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工作组将研究拟定相关“参考性指南”,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应低于4%。G20首尔峰会还就经常项目收支平衡议题设立了相互评估程序(MAP),如果一国出现持续性的巨大贸易失衡,这将导致按照MAP的部分规定,对该不平衡的性质和阻碍进行调整的原因进行评估。可能,这是进一步促使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塑造方面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