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则是从2008年开始启动,并逐步推进。在第14次份额总检查的框架下,作为基金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成员国份额将从2008年份额④与发言权改革期间商定的2384亿特别提款权增加一倍至4768亿特别提款权。此次改革方案使得IMF总份额增加一倍,同时份额比重大幅调整,这将更好地反映基金组织成员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相对权重的变化。2012年底进行的份额调整超出2009年10月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们设定的目标,即将至少5%的份额比重转移到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大于6%的份额转移,同时保护了最贫穷成员国的投票权比重。按照改革后重新分配的份额比重,美国份额由17.66%下降为17.39%,依旧保持超重大决策否决权。中国则由3.99%上升为6.39%,增幅较大。改革后,基金组织的十个最大成员国是美国、日本、“金砖四国”(巴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联邦),以及四个最大的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⑤因为此改革方案未能落实,第15次份额检查工作已经延迟。2015年2月,理事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在2015年12月15日之前完成第15次检查,这是基金组织协定规定的最后期限。鉴于美国的消极态度,IMF在2015年年报中指出,“我们对2010年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的一再延迟仍深感失望。我们认识到这些改革对于基金组织的可信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因此重申尽早落实这些改革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继续敦促美国尽快批准2010年改革。”⑥
G20峰会也在落实IMF改革的问题上一再强调,但是都没能对美国国会通过改革方案起作用。例如,2013年9月的圣彼得堡峰会公报中措辞鲜明地指出:“完成当前的IMF治理改革对于增强IMF公信力、合法性和有效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急需批准2010年IMF份额与治理方案改革。”⑦从截至目前的改革进程看,G20推动的IMF和WB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决策主导权,一票否决权的存在保障了美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权力地位。
全球经济治理的议题设置。G20框架下的议题设置与全球经济形势密切相关。2008年至2009年的三次峰会,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危机的应对和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美国也呈现了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意愿。在G20框架内,成员国联合采取刺激计划,对于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核心作用,G20也展现了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应对的领导力。2010年至2012年间的四次峰会,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出,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G20峰会的主题主要聚焦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促进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以及推动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等方面。2013年至2015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复苏,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出现波动,G20的第八至第十次峰会的议题开始逐步转向关注实体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增长、增加就业、促进发展等议题正在成为主流。
G20主席国在议题设置上具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但是也造成了G20议题的泛化。从G20的十次峰会主席国来看,7次是在发达国家举行的,3次是在新兴市场国家举行,分别是2012年的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峰会、2013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峰会和2015年的土耳其峰会。G20实行的是三驾马车的峰会制度,前任、现任和候任主席国一同合作协调议题设置。虽然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G20议题的延续性,但是由于落实机制的缺乏,G20的多数议题是议而不决。此外,智库、市民社会和企业也在对G20的议题设置建言献策。而且,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成立的妇女20峰会(Women 20)又为G20家族增加了一个性别群体。不可避免的,越来越多的议题正在加入G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