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9)

劳动和资本共同分割新价值的提法,类似于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围绕利润的分割,通过这种分割,利润划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马克思接着还指出,这种量的分割会产生质的区别,被分割的两部分会“硬化和物化”为质上不同的两种收入,从而进一步助长拜物教观念的发展。和这种情形类似,把工资定义为租金,会在两方面助长拜物教观念的发展:一方面,工资和利润会被看作性质上截然不同的两种收入,分别产生于两种不同的要素对于生产的贡献,从而在理论上衍生出各种要素价值论的版本;另一方面,对工资的再定义直接派生出人力资本的概念,恰如土地的价格等于地租的资本化一样,人力资本的价值等于工资的资本化。与土地的价格类似,人力资本也是一个“不合理的范畴”,但这不妨碍它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当事人的日常意识形式。在历史上,人力资本的概念产生得很晚,而且和别的拜物教范畴不同,它是由经济学家最先炮制出来的。但是,这个范畴一经产生就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并进入了人们的日常意识。(49)这个范畴之所以形成得较晚,大概和“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教育的日渐普及以及实际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有关。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由于缺乏类似的现实土壤,就难以形成这样的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在另一种意义上使用人力资本概念,在他们看来,凭借股票期权等制度,劳动力所有者能够分享一部分企业的剩余,这意味着劳动力变成了资本。(50)这一观点在笔者看来是难以成立的。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也可以分享一部分剩余,但并不因此就使土地也成为资本。在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或者可以仿效哈维,他把土地作为金融资产,并在一个马克思主义框架内对土地上的投资做了新的解释;类似地,我们也可将某些特殊类型的劳动力视作金融资产。(51)

以上围绕工资和劳动力价值定义的讨论,支持了莱博维奇的相关观点。在将阶级斗争引入工资和劳动力价值决定的问题上,莱博维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之一,是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两个必须”。莱博维奇认为,在《资本论》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出来的,在这样的有机整体中,任何前提都要作为结果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在此意义上,资本积累表现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回路。可是,这种自主性和自我封闭不过是假象,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某些外生的条件,如工人阶级的再生产为前提的,而后者在《资本论》中恰恰被悬置了起来。这样一来,在《资本论》的分析中就只剩下一个主体,即不断追求价值增值的资本。在此意义上,莱博维奇认为,《资本论》并不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完整理论。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资本这一主体外,工人阶级是另一个主体。与资本不同的是,工人追求的不是价值增值,而是需要的满足和使用价值的消费。为此莱博维奇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两个必须”(two oughts):一方面,资本必须实现价值增值;另一方面,工人阶级也必须实现自身的发展,为此就要增加工资,不断扩大必要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满足工人各种以前从未实现的需要。(52)

莱博维奇在匈牙利哲学家赫勒尔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的需要概念。(53)在马克思看来,工人已实现的需要和尚未实现的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差距,认识到这一差距是推动工人展开斗争的动因。莱博维奇写道:“工人依照对自我的理解来生产自身,为此就需要许多投入,但这些投入是不能充分实现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受资本增值的目标限制的,而不是受‘生产和社会需要(即社会的发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间的比例’的限制。满足需要的‘资本主义限制’的存在,必要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意味着工人把自身作为被剥夺者而生产出来:‘只要人的需要并没有实现,他就与其需要因而与其自身存在着冲突。’为更高的工资而斗争是内在于作为自身之存在的雇佣工人之中的。”(54)

上一页 1... 7891011...17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价值论   劳动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