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5)

在笔者看来,假定劳动力价值是已知量,并不需要同时假定必要生活资料数量在一定时代也是固定不变的,马克思本应采用更准确的说法,即假定必要生活资料也是已知量,这个已知量尽管相对于价值创造过程而言是暂时不变的,但在积累或再生产中是可变的。进而言之,马克思假定必要生活资料数量在“一定时代”里固定不变,和他的相对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矛盾的,在后一理论里,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必要生活资料数量改变的可能性(详见后文第三节)。莱博维奇在批评马克思的时候,把两个假设混同了,一个是假设必要生活资料相对于价值创造过程是已知的或不变的;另一个则是假设必要生活资料在积累中也始终维持不变。对后一假设的批评是合理的,但从马克思对重农学派的批评来看,这不是马克思的本意,而是重农学派的一贯看法。

最后,认为马克思属于最低工资论者,还与马克思在某种意义上接受了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理论有关。指摘马克思赞同最低工资论,也必然会批判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理论,因为这两个理论是相互联系的。(18)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待绝对贫困化理论的问题上,马克思是自相矛盾的。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可以找到马克思恩格斯拥护这种理论的最早证据。但在那时,马克思还是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李嘉图的学生,他还没有着手建立自己的经济学。马克思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梅林,曾批评了《共产党宣言》的这种观点,认为《宣言》作者此时还没有摆脱古典经济学的人口论的影响。(19)在其成熟时期的《资本论》及其多部手稿里,我们已经找不到赞同绝对贫困化理论的明确阐述,反而可以明确无误地发现许多有关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可以提高的论述。罗斯多尔斯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恰当地提出,从马克思经济学体系出发,或者从马克思阐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出发,并不必然得出绝对贫困化的结论。他甚至认为,即便马克思提出过这种贫困化理论,他也会起而反对它,因为这个理论和他的工资理论是相冲突的。(20)罗斯多尔斯基的这些看法是中肯的,但他在为马克思辩护时走向了另一极端,即他坚决否认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曾接受过绝对贫困化理论,认为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这个理论就被马克思永远放弃了。(21)这一点是不确实的。罗斯多尔斯基刻意回避了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即写于1865年的《工资、价格、利润》。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又重新捡起了绝对贫困化的理论,宣布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价值会不断下降,直至其最低限度。(22)由于《工资、价格、利润》写于《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前不久,可以认为其中的观点对第一卷内有关“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论述产生了直接影响。马克思对“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表述因其个别措辞含义不清,加之在德文本和法文本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影响了读者的理解,并催生了后来有关马克思是否持有绝对贫困化理论的争论。(23)在笔者看来,绝对贫困化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现象,不仅在19世纪存在过,即便在今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再现。以美国为例,在劳动人口中工资较低的60%劳动者,其实际工资在1972-1995年间下降了10%,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24)可是,承认绝对贫困化有可能出现是一回事,将其宣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普遍规律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或许可以效法梅林评价《共产党宣言》的方法,来对待《工资、价格、利润》中的观点。《工资、价格、利润》是马克思在“第一国际”的发言,它就像《宣言》一样,“只是从政治革命的观点来考察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产生贫困一事的反应”,因而是“过于片面的”。(25)

现在让我们考察马克思实际采用的劳动力价值定义。在做这一界定时,马克思刻意援用了与普通商品的类比,我们来看如下段落:

“同一切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也具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呢?”

“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26)

上一页 1... 34567...17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价值论   劳动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