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常修泽:对中国新阶段结构转型战略的新思考(9)

(四)资源环境:瞄准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

世界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工业文明的前景》中讲过一段颇为深刻的话。他说,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而是工业文明与人性斗争(BertrandRussell,1923)。这里最值得关注的是“人性”二字。

“人性”是资源环境命题的最高境界,它表现为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涉及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据公开的数据显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大气达标数值;化学需氧量排放接近排放最大允许量的两倍。这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何谈人的尊严?个别地方发生的环境事件已敲起了警钟:我们要防止可能发生的没有外部势力插手的、内生的“绿色骚乱”。

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到“十三五”末期即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这是对国人的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的庄严承诺。如何实现?应从四条线路推进:第一条是技术线路:向技术要生态福祉(如LED技术等);第二条是结构线路:向结构要生态福祉(如首钢搬迁改成文化园区等);第三条是政府线路:向规制和政策要生态福祉(如环境税以及对环境的其他管制,用李克强同志的话说,环境执法不应是“棉花棒”,而应是“杀手锏”);第四条是市场线路:向产权要生态福祉,要有“天(环境产权)、地(资源产权)、人(环境人权)”的广义产权思路(常修泽,2009、2010)。

习近平同志在海南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倘能按上述四线路推进,中国人的生态福祉就能得到提高,环境人权也就有相应的保障。

(五)城乡结构:瞄准填平城乡之间人的制度鸿沟

这是一个极富人道意味的命题。2015年春夏之交,贵州毕节市四个孩子的自杀,再次震惊中国。这虽然只是个案,但折射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中国城乡之间(也包括演化到城市内部)的制度性“鸿沟”早就应该填平了。

这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基本思路是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同时并存的“双二元结构”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城内融合”。首先,应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要以“城乡共荣”为前提,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共存。其次,着力解决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使进城农民市民化。

填平城乡之间人的“鸿沟”,须重点推进四项制度改革:(1)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起新型户籍制度,使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权、宅基地使用权。同时,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的改革,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3)公共资源的配置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均衡配置。(4)社会保障制度,使城乡居民获得基本的社会保障。当前,外出农民工这部分群体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还很低,需要做艰苦的工作。

上一页 1... 678910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