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常修泽:对中国新阶段结构转型战略的新思考(7)

3.打造“人性化消费”新格局。除了研究中国居民消费“量”的增长之外,更应研究居民消费特征和方式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说购买彩电,排浪式地购彩电;说购买冰箱,排浪式地购冰箱等。自21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后,这种消费特征逐步淡化。鉴于模仿型和排浪型的消费阶段已经过去,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已呈主流,需要创新消费模式,激活消费需求,破解“人性化消费”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形成一个“人性化消费”的新格局。

4.建立促进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笔者提出“十字箴言”:“能消费、敢消费、放心消费”。

首先是“能消费”,需要正确处理好“国富”和“民富”的关系。既要“国富”,又要“民富”。在前述图4所示“国富”“民富”两条曲线出现“剪刀状”离差的情况下,笔者主张适当向“民富”倾斜,在“十三五”期间,尤其如此。这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2014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在“十三五”期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应明显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2014年全年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747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7元。在“十三五”期间,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应明显超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为消费提供“民富支撑”。

其次是“敢消费”,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养老、医疗、失业等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同时健全社会救济制度,做好扶贫工作。尽快编织好全社会的“安全网”,让老百姓吃上“定心丸”,以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

再次是“放心消费”,需要加强政府对消费环境的监管。实行严格的“责任清单”制度,确保食品、药品等各个领域的消费安全。这才是切实的“人道主义”。

(二)供给结构(产业结构):瞄准与人直接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笔者参加的“2015欧洲思想实验室年会”关于“中国‘十三五’规划”的专场,讨论主题为“走向创新市场领导者”。笔者当时引用了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彼得斯的一段话:“不要老想分享市场,而要考虑创造市场。不是取得一份较大的馅饼,而是要设法烙出一块较大的馅饼,最好是烘烤出一块新的馅饼”(托马斯·彼得斯,1988)。从人的发展角度研究,在中国“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间,人们需要的“新的馅饼”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1.产业结构逐步从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中国“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将是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时期。与此相适应,国家应明确提出“逐步从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战略和行动方案。鉴于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8.1%(2014年)、比世界服务业平均水平70.2%(2012年)差22个百分点的事实,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

发展目标是在2016年内,务求实现服务业比重超过50%(三大产业中“控股”标志),继而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争取达到55%以上(这大体与目前印度、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服务业比重水平并驾齐驱,并不算高),然后再向世界服务业平均水平70.2%迈进。

2.补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短板”。发展服务业,应采取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线推进”的方略。从经济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技术附加值高、技术高度密集、耗能低、经济产值高等特征。而从“人本”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需求弹性大、有助于提升就业率的人性特征。目前,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整个服务业的重点和“短板”。在“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间应侧重发展以下八个产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设计咨询服务业、人力资源服务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尤其要突破金融、物流和人力资源服务业等“重点短板”。

以金融业为例,我们看一看2013年全国的银行业金融资产分布图:

在图4中,由下而上银行业金融资产分布格局是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股份制银行(广发、招商等)、城商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等,但是,这里没有民营银行。2014年国务院已经批准成立了第一批民营银行(5家),再过十年,这个图型将发生格局性的改变。

3.开拓“大健康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新领域。生活性服务业是直接为“人”的生活服务的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应研究2020年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人民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对现代服务业有什么新需求?笔者在《人本型结构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一书关于产业一章中,写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健康产业”(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第110页)。2014年底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视察时更是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美国,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17%~18%,但中国只有5%左右。如何把民生健康或“健康中国”作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旗舰”?大有文章可作。

上一页 1... 56789...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