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常修泽:对中国新阶段结构转型战略的新思考(8)

除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外,还要大力发展以下7类:①商贸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②旅游业;③居民服务业;④文化产业(演艺、网络文化产品、影视、出版);⑤体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⑥住房产业;⑦市场化培训教育服务业等。从现在起,就应瞄准上述产业,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打造新热点。同时针对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克服该领域开放度低、限制多、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

4.立足于“多代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对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且成长潜力大的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国家来说,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自立于民族之林”,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十三五”期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互联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互联网+”,它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且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重塑人的自身。

(三)要素投入结构:瞄准人的“心灵放飞”和万众创新

要素投入结构转型的核心是“创新驱动”。但“驱动”什么?已有的认识并不清晰,普遍的看法是“驱动”经济增长。笔者主张两个“驱动”,一则“驱动”经济发展,二则“驱动”人的发展。当今大势,新一轮世界信息革命浪潮兴起,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轮浪潮:“云”(云计算)、“物”(物联网)、“移”(移动互联)、“大”(大数据)、“智”(智能化)。而在国内,随着土地等物质要素趋紧、人口老龄化严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也要求我们由过去拼物质资源向创新转换。

1.加强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研发。2014年欧洲专利局收到27.4万项专利申请,其中,中国2.65万项,占近10%;总获批6.46万项,其中,中国获批1200多项,仅占2%。在品牌方面,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拥有227项,几乎占总数的一半,而中国仅29项。《福布斯》杂志2014年发布的全球品牌100强,美国占54项,中国品牌为0。这两则消息既令人忧虑,也让我们找到了关键:未来应更注意提高专利的质量和效应,打造自主品牌,尤其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2.推进万众创新。创新必须要有创新型人才。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创客”(Maker)是依靠力量。据统计,中国当前有1亿左右科技人力资源,这是中国最宝贵的“创客”。首先要发挥这些人士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培育和造就千千万万个各种“创客”,使之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也促进创新者自身的发展。

3.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制度。制度比技术更值得关注,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人员的产权激励制度等较为关键。此外,还应着力推进相关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市场体制的创新,为万众创新提供体制支撑。

4.创新的根本在于创新者的“心灵放飞”。如何开掘创新之源?最根本的是思想的自由和开放。当前知识分子心灵并未完全放飞,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压着。欲真推进创新,必须让其心灵放飞。如果心灵不放飞,遑论什么创新?中华文明中有很多墨守成规的东西,但也有类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类的创新精神,需要挖掘;同时需要认真吸收西方文明中的“冒险精神”,这样才能进行创新创意,同时也才能把创新者自己打造成一代“无限制的新人”。

当然,在看到新技术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事物都是“双向占有”的。信息技术的传播有没有对人形成另一种“限制”呢?马尔库塞的名著《单向度的人》就曾指出,“技术的进步使发达的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收音机等传播媒介而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从而占领人们的私人空间……让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付出不再追求自由、不再想像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代价”(马尔库塞,2008)。可见,技术的进步是否使发达的工业社会加剧“对人的控制”,仍需要深入讨论。

上一页 1... 678910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