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常修泽:对中国新阶段结构转型战略的新思考(6)

三、“人本型结构论”在六个结构中的战略铺陈

(一)需求结构:瞄准提高“居民消费率”及相应的“民富支撑”

1.紧盯“居民消费率”。讨论需求结构中的消费,有三组四个指标需要分开:第一组是消费率或称最终消费率(指消费支出占“支出法”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包括政府消费率、居民消费率两个指标;第二组是消费增长率(指消费量与基期相比的动态增长幅度);第三组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指消费增量与“支出法”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之比)。

在以上指标中,最后一个指标是从增长主义的角度探讨消费“对增长的贡献”问题,该指标

2013年为48.2%,2014年上升3个百分点,达到51.2%。这是有意义的,然而不是本文的研究角度。至于消费增长率,可以从增长主义角度探讨,也可从人的发展角度探讨(带有二重性)。基于“人”的角度研究,笔者最看重的是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从消费增长率来看,近年来是不慢的(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为13.1%),但笔者认为中国需求结构的症结不在“消费增长率”,也不在“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而在“居民消费率”。仔细对照一下图2显示的中国与国际的显著差距,就知道笔者为什么特别关注居民消费率了。

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到了创造消费大国的“人本基础”的时候了。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需求管理—供给管理相结合的新方略中,把居民消费率拉高。

那么,居民消费率提高到多少才合适?基于对“十三五”规划时期投资、出口以及居民收入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总消费率估计56%左右,其中,居民消费率至少应在43%以上。从2014年的37.7%(调整后的最新数据)提高到43%,大致一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2.释放民间的消费潜力。中国民间的消费潜力是巨大的,消费空间是相当广阔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对全球144个经济体按12个分项以及总体状况进行了测评。中国12个分项在144个经济体的排名如下:制度第47名,基础设施第46名,宏观经济稳定性第10名,健康与初等教育第46名,高等教育与培训第65名,商品市场效率第56名,劳动市场效率第37名,金融市场发展第54名,技术储备度第83名,市场规模第2名,商务成熟度第43名,创新第32名。总的看,绝大多数都不理想,而且对比前几年的情况,比如《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12个分项指标中有9个指标的排名出现了程度不同的下滑,唯一的“亮点”是市场规模始终名列第二名。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亿万人民的消费潜力变成促进人的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例如,现在中国有2.1亿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如何促进养老家政健康消费?截至2015年2月,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9亿户(且更换周期平均为15个月),移动宽带(3G/4G)用户总数达6.24亿户(比上年同期净增数增长40%),估计几年后达到10亿户。如何继续壮大信息消费?2014年全年国内游客达36.1亿人次,如何提升旅游休闲消费,在“十三五”末期把中国打造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此外,如何推动绿色消费?如何稳定住房消费?如何扩大教育文化消费?等等问题都值得思考。

上一页 1... 45678...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