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常修泽:对中国新阶段结构转型战略的新思考(2)

(二)供给结构(产业结构)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阶段,被高速增长所掩盖的经济矛盾逐步暴露出来,最突出的是工业比重偏高,而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不够,成为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一条“短腿”。

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1%,纵向比有进步,但提升并不理想,与人民群众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需求有明显的差距。特别是横向与2012年世界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平均水平70.2%相比,仍相差22个百分点[2014年台湾地区第三产业占比达68%以上,而大陆地区只有48.1%。虽然发展阶段不同(大陆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两个经济体的规模也不同,但大陆与台湾第三产业相差20多个百分点,也令人感慨。]。

从服务业就业指标看,2013年中国(指大陆部分)占比仅为38.5%,而美国2010年是81.2%,虽有阶段不同的客观因素,但也不至于少于美国的一半吧?由此可见中国服务业落后之一斑。

同时,在工业内部也存在不少现实问题。例如,产能过剩呈现多产业、长时间等突出特点。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产能利用率为80%左右是衡量工业产能是否过剩的分界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常欣的新著《增长动力转换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一书中使用的分界点值为81%82%;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研究者以78%为分界点。笔者取中间值80%左右为分界线。],75%以下表明产能过剩严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亟需新思维。

(三)要素投入结构

要素投入结构主要揭示经济发展靠什么“要素”投入的问题。按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索洛模型,劳动力、资本(包括资金以及作为特殊形式资本的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投入以及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大源泉。在生产技术给定的条件下,产出由投入的数量决定。由于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递减,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决定。也就是说,当经济处于均衡的稳定状态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率。中国过去30年经济发展主要靠什么呢?靠拼劳动力、拼资源、拼环境。如今劳动力、资源和环境成本已经“拼够老本”,这条老路不可持续下去了。

未来中国在要素投入结构上的变革方向是进一步发挥技术进步和创新的作用,而最突出的问题是“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序显示,在144个经济体中,中国位列全球竞争力第28名,而与人的创新相关的“技术储备度”排名方面,中国仅排在第83位[参见世界经济论坛:《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按世界经济论坛判断,“中国仍非创新强国”。这是一个很刺激民族心理的判断。

上一页 1 23456...11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