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学术人生 > 正文

一生所学皆为报国——忆成思危先生(2)

忆思危主席扶贫往事

李晓林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7月12日凌晨,思危主席安详地走了。他的突然离去让我万分悲痛,“只要我一息尚存,就会为人民奋斗不止”,他用一生践行了报国为民的箴言,这也不禁让我思绪万千,回忆起给他当秘书长在一起做扶贫工作的往事,缅怀思危主席!

“解决一个人的贫困,只是解决点状问题;解决一群人的贫困,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 ”思危主席常常这样教诲我们。记得2004年7月底,我陪思危主席去贵州毕节考察扶贫工作,年近70岁的他,不辞年迈和辛劳,带着民建企业家团队前往学校、农村和农户家中实地考察。当在林达思源小学看到有一位小学女生背着一岁多的妹妹上课,并得知她家住在家徒四壁的茅草房、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和奶奶无力照顾孩子时,思危主席的心情十分凝重,立即指示当地政府的陪同领导同志一定要切实解决孩子及家庭的实际困难,让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生存得有尊严。他说:“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去承担成年人的义务,这不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有必要及时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要一心为民办实事。 ”可见思危主席对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的感情真挚淳厚。事后,我从其它渠道了解到,这个小女孩搬进了新家,其一岁多的妹妹也入学镇办幼儿园,出外打工的男主人也回家做起了农家乐生意,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及时关心灾区群众,解决灾区群众之疾苦,就是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这是2008年年初南方冰雪灾害之际,远在国外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思危主席给我打来电话的内容之一,他在询问灾区情况后,跟我说:“南方冰雪灾害,看到很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心里很难受,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工能回家过年团圆是十分不容易的。”那时,我们的基金会已在全力以赴开展抗冰雪赈灾工作,但没想到的是思危主席回北京后,还没来得及倒时差,就组织我们召开赈灾工作会议,落实募捐及赈灾等事宜……

抗击冰雪灾害重建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场更大的自然灾害却又发生了。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思危主席当时也正在国外访问,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他深夜致电给我,指示基金会要“第一时间投入灾区,快速帮助受灾群众”。特别是在他的指示下,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成为我国首个承诺“所有赈灾捐款,不收取管理费”的全国公募基金会,并将这一承诺坚持到今天。由此不难看出,思危主席始终把灾区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位置。

“白求恩作为全球主义者的杰出代表,他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堪称世人楷模,如果能借此建立一个医学奖学金,支持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医学类学生,这也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是思危主席在2009年12月,作为全球第二人、中国第一人,获得加拿大国际理事会授予的“年度全球主义者”荣誉称号后对我说的一句话。同时他还将一尊极其珍贵的象征着中加友谊并镌刻着他名字的白求恩半身铜像捐赠给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 2010年3月在爱国华商陈沙立的支持下,终于设立了 “白求恩医学奖学金”,实现了资助贫困医学类大学生的愿望。他说:“我希望这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毕业后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到西部地区,甚至到其他不发达国家提供医疗服务,能够将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传播到更多的地方。”目前,已有吉林省和河北省的2所医学院校、数十名医学院学生得到资助。我相信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在思危主席的影响下会不断传递下去。

思危主席不仅关心基金会的成长,同时他更是身体力行。汶川地震时,他虽然出访国外,但他还是委托其夫人到基金会捐赠2万元用于赈灾。 2014年夏天,患病在家休养的思危主席打电话给我说,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北极镇卫生院需要为当地百姓及每年数十万游客提供基本医疗、疾病预防、下乡义诊、急诊急救等服务,却没有救护车,翌日即委托其夫人到基金会,将他与夫人的部分退休工资捐赠出来,为北极镇卫生院捐赠1辆救护车,让我深受感动。

去年6月份,我参加思危主席79岁生日活动时,他默默地许了一个愿望,我悄悄地问他许了什么心愿,他感慨地对我说了8个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我深深感到:思危主席的报国理想、为民情怀,至死不渝,堪称典范。今后,我们将继承思危主席的遗愿,弘扬思危主席的精神,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理事长陈昌智的领导下,继续秉承“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理念,联合社会各界爱心企业、人士和媒体,开展“透明公益”、“阳光慈善”、“理性赈灾”、“科学扶贫”,终生报国,一心为民,为实现中国梦和为贫困地区群众早日摆脱贫困而做出新的贡献。

 敢于创新的时代潮流引领者

李世杰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组织部部长

黄炎培、胡厥文、孙起孟、成思危——民建的领导人在历史上都是一座座丰碑。

他们的卓越贡献和彪炳史册的功勋奠定了他们在多党合作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为个人和家族奋斗,而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所以,他们才为人景仰和称颂。

成思危主席终其一生为理想而奋斗,这个理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这一理想。他极具个人魅力的个性特征就是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因为他肩负着责任和使命。

1996年年底,他当选民建中央主席后,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亲身经历了思危主席领导民建所做的两件具有开创性及重要意义的事。

第一件事:思危主席领衔民建中央提出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这一提案的意义在于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变为社会生产力,使我们走上创新型国家的道路。可以不夸张地说,现在一些大牌的门户网站都是风险投资结出的硕果。提案的产生与一次在业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分不开——“风险创业投资及资产证券化融资研讨会”。这次会议由成主席领导和主持,民建中央派出我和另一位干部既参与会务组织,又参加会议讨论工作。记得是1997年9月15日在湖北沙市驶往重庆的“神舟号”客轮上召开的,会议开了三天。与会的都是中外专家学者和业界的精英人才,开得非常成功。思危主席的主旨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吹响了中国风险投资的进军号角。这次研讨会,为日后形成风险投资一号提案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提案形成阶段,我记得当时在采取什么形式——是写成政协大会发言还是写成提案之间犹豫。我在思危主席的办公室给他提出建议:对风险投资社会上还不太了解,大会发言能不能被选上不好说;提案有关政府部门必须要给予答复,能够有着落,更有实际的作用,还是写成提案为好。思危主席采纳了我的建议。我至今佩服全国政协大会提案组的敏锐和远见,提案一提出,就把它列为全国政协九届一次大会的“一号提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邀集国家计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举行联合办案会。在之后的一年时间内,国内发表有关文章1000余篇,召开了各类研讨会20余次,成立43家风险投资公司,切实推动我国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件事:择优选拔人才。他曾直接分管组织工作。我对思危主席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爱惜、管理和使用人才,特别在使用上下功夫。民建八届中央委员会换届时,思危主席提出“调整结构、民主协商、择优选拔、差额选举”的原则,确定在新一届委员会候选人的产生中引入竞争机制,拿出31%的名额进行择优选拔。实施中,我们按照成主席的思路进行了缜密的研究和准备,对结构比例作出了规定:企业界人士占30%,专家学者、政府和司法机关人士、会务工作者各占20%,其他代表人士占10%。在思危主席亲自主持下,中常委会经过两轮投票从135名人选中,遴选出59人作为候选人参加代表大会选举,使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有效推动了民建中央领导集体建设。以后的九届、十届中央委员会换届,继续采取了这种竞争的选人机制。充分践行了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酝酿协商、集体决定的民主程序。

成思危主席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这两件我所亲身经历和参与的事,象其它的事情一样证明成思危主席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引领时代潮流的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上一页 1 23456789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成思危   创业板   人大副委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