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从分割静态的社会向流动的社会转变。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也是内部严密分割,对外相对封闭的社会。内部的分割主要是通过户口制度和阶级划分实现的,体现为城乡分割和身份固定化;对外封闭则是对当时国际格局的直接回应,中国对于西方世界基本上是封闭的,对于东方阵营也强调独立自主。内部分割和对外封闭大大限制了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强化了制度的僵化。改革开放战略的实行是对内部分割、对外封闭的彻底否定,不仅在思想观念上消除了对流动与开放的恐惧感,而且通过各种制度创新和改革,不断消除着阻碍社会内外部流动与交流的障碍,使得资源、人员、资本、信息等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都获得了流动的机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增强了社会的活力,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在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增强的过程中,社会内部各种主体之间以及它们与外部社会各主体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无形中成为相互影响的利益相关者。某个主体的消极行为或者受到的消极影响都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联系蔓延到更多的主体身上,阶层、国界等制度性边界无法阻挡它们的流动与扩散。
3 从整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变。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是通过政治力量的全面渗透和控制而整合在一起的。政治力量的强制性和垄断性本质造成了社会结构的单一化和社会角色的模式化。政治力量一方面通过严密的单位体制规定了社会成员的分工,把它们统一在计划经济之中,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阶级标准把社会成员进行了区分,并以人民/敌人两分法把绝大部分人口统合在政权之中。这样,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被政治力量规定了特定的功能,并且无法自我改变。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力量的发展以及政治力量的退让,社会多元化特征日益明显。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活动主体的大量增加。在经济领域体现为非国有法人以及在非国有经济单位中就业人口的迅速增加,在社会领域体现为各种新兴公民社会组织的出现;另一方面是社会活动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对自身权益的关注是主体意识增强的动力。主体意识的增强也推动着多元主体行为的自主性。
4 从封闭孤立的社会向全面开放的社会转变。邓小平曾说,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对外开放就是要打破这种隔绝封闭的状态,一方面有助于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另一方面也能以对外开放倒逼改革深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也涉及到治理空间,从沿海向内陆不断扩展,从经济领域向社会文化等更多领域逐步波及。加入WTO和将互联网引入中国之后,开放产生的这种倒逼效应更加明显。国际与国内频繁互动,国内与国际问题相互转变,甚至地方治理中也出现了国际因素。社会公众对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甚至是亲身体验的了解,对于公共权力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这就给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要防止国际因素影响国内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更强烈地主张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另一方面为了加快某些国内问题的解决,又必须回应国际社会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