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更深层次和更扎实基础上的继续推进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及当时国际形势的大气候,使中国共产党人感到有必要冷静地反思过去,考虑未来。
首先需要考虑和回答的问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执行的、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对不对?相应的指导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错了没有?今后应当怎么办?这些都是急待回答而又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就在那场政治风波刚刚平息的1989年6月9日,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明确宣布: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包括改革开放,都是对的,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除了个别语言有的需要变动一下,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
具体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中共中央和邓小平提出的政治本制改革纲领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党的十三大描绘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从总体上讲也没有错。有些问题与其说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某些改革措施引起的(的确有人这样认为),倒不如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还没有完全实施和深入推行所造成的。当然,政治体制改革在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也必须经历一个重新认识,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就是全党重温并再次确认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原则思想。
(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保持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正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1]此后,邓小平多次阐述了这一根本原则。此外,无论是从改革的性质还是内容都要求改革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没有秩序,遇到这样那样的干扰,把我们的精力消耗在那上面,改革就搞不成了。”要有秩序,最主要的是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2]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实际,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针对一些借改革之机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要求搞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邓小平一再严肃地指出:“改革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就是说不能搬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实行改革的步骤。”[3]所谓“西方那一套”,就是一些人竭力推崇的“三权分立”、多党制和议会制,他们认为这就是民主。对这些错误认识,邓小平曾作过分析,他说:“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
------------------------------------------------------------------------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300—301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99页、284页。
[3]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46—1447页。
------------------------------------------------------------------------
办法我们不能采用。”[1]1989年政治风波刚刚过去,邓小平又明确强调:“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而不是美国的三权鼎立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点,符合中国国情,坚持这一制度,就是从根本上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三)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采用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是对旧体制的革命,又是新体制建设的过程,只能在不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生产力、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同时相应地进行,决不能指望一蹴而就获得成功,更不能指望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因为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适合于“破坏旧世界”,而不适合于“建立新制度”,“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上不同的两回事。”[3]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体制上的问题要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要先从一两件事情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4]
(四)政治体制改革要勇于探索,细心谨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本身的需要,原有政治体制上的弊端愈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不改革就没有出
------------------------------------------------------------------------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95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07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296页
[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39页。
------------------------------------------------------------------------
路,改革是势在必行。但是,改革又不可能有任何现成的本本和经验可资借鉴,也不可能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以供搬用,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找到道路,只能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所做的是一场伟大的试验,有些事业不可能一次完成,甚至有时还可能出些差错。这不要紧,只要我们勇于探索,而又细心谨慎,错误就可以随时得到纠正。”[1]勇于探索和细心谨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之所以必须细心谨慎,因为这个问题太困难太复杂。“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