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曾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充分发挥社
------------------------------------------------------------------------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76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64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64页。
------------------------------------------------------------------------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1]其后,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和深思熟虑。邓小平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把改革的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即长远目标无非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2]或者说,总的目标就“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3]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邓小平认为,第一,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克服官僚主义,真正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概括起来就是增强活力、提高效率、调动积极性三大目标。
增强活力,就是增强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能力。邓小平指出,增强活力的最大问题,是干部的年轻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解决干部的年轻化问题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就。但是,干部人事制度依然存在严重的缺陷,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退等现象还未能从根本制度上解决。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窒息了党和国家的活力,不坚决改革就会妨碍我们的事业。因此,邓小平再三呼吁,哪一天中国出现一批三四十岁的优秀政治家、经济管理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就好了!他认为,中国将要有三四十岁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管理学家担负重任!为此,要制定一些鼓励年轻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制度,要坚决执行干部年轻化的方针。当然这并不是三五年就能够实现的,能在15年内实现就很好了,邓小平设想,党的十三大要前进一步,十四大再前进一步,到党的十五大时完成这个任务。
------------------------------------------------------------------------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第332、282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78页。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41页。
------------------------------------------------------------------------
提高效率,就是提高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邓小平指出,效率不高同我们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等各种官僚主义现象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涉及党政不分,在很多事情上党代替了政府的工作,党和政府很多机构重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措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依然存在,机构精简走了一条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路子,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因此,邓小平强调,要把解决好党如何领导的问题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要通过改革解决党和政府的关系问题。党的领导不能动摇,但是党政要分开,党要善于领导,党不能干预太多,机构要精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