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改革的时代大潮中,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在他的设计和指导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几乎是同时起步,并有步骤地稳步向前发展。
一、政治体制改革指导思想的提出和改革的初步进行
革除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弊端,避免“文化大革命”错误的重演,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也是1978年至1984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关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错误重演的提问时说,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制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我们现在正在研究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邓小平的谈话向国内外表明,正处在拨乱反正过程中的中国共产党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已经深刻认识到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准备从改革制度着手”,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中共中央和邓小平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正在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巨轮。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邓小平在引导全党总结、记取“文化大革命”教训时,就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问题。在这一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一讲话和随后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充分的民主,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这是针对“文化大革命”践踏民主、破坏法制而提出的拨乱反正的重要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一再强调现在的体制很不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
1980年8月18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及有关问题。邓小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会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邓小平在讲话中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他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除了某些领导人思想作风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领导制度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强调制度方面的原因,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也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是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因为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这些弊端,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就不能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过去出现过的象“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问题,今后就还可能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