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邓小平与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6)

调动积极性,就是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的积极性。邓小平总结了我国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指出,调动积极性,权力下放是最主要的内容。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成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现在我们把这个经验应用到各行各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人,真正拥有相应的各项民主权利,名副其实地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因此,邓小平再次提出权力要下放,要下放到基层的企事业单位,下放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让他们参与管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还一再批评改革中出现的放权收权的问题,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继续放权。

(三)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确定了改革的目标之后,应当从哪些具体问题入手实现上述目标?1986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时就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指出,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领导,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下放权力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还有一个内容是提高效率。他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包括什么内容,要找人理一下,理出个头绪。改革总要有一个期限,不能太迟,明年党的代表大会要有一个蓝图。

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中央于1986年9月决定成立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直接领导下工作。同时,中央还组织了各方面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就党政分开、党内民主、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等组成了七个小组,进行各个专题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与此同时,学术理论界也就此开展了大规模的学术理论研究和探讨。在中央各专题研讨小组和学术理论界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中共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经过近一年时间,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方案。这个方案经中央政治局原则同意,于1987年10月提交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十二届七中全会原则同意上述方案,并决定将这个文件的主要内容写入中共十三大的报告。

(四)描绘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提出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致蓝图。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

上一页 1... 45678...10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邓小平   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