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重温和确认政治体制改革一些基本原则的同时,也基本上完成厂对经济工作进行治理整顿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于1992年初视察中国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我国的改革开放又掀起了新的大潮,使一度处于“暂停”状态的政治体制改革再次启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对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作了新的部署。其中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四大报告指出,为了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以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环境,保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十四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任务是: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和监督职能;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
------------------------------------------------------------------------
[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44—145页。
[2] 邓小平:《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39页。
------------------------------------------------------------------------
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工作。
根据党和国家的实际情况,十四大提出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两项任务:
第一,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在于,切实做到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十四大报告指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因为,目前党政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许多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脱离群众,障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因此,必须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下决心对现行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进行改革。报告要求这项改革在三年内基本完成。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相当一部分部门已相继完成机构改革。
第二,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关于国家公务员制度,自中共十三大提出这项改革任务后,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工作。这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将从根本上改进传统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使干部人事制度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94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法国发表重要演讲,并再次重申: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相互配套、相互适应。那种认为中国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的说法,至少是一种误解。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巩固和完善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时改革和完善我们国家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精简党政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干部制度,以利于增强国家机关的活力,调动各个方面特别是广大基层的积极性。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正在得到发展和健全,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证。[1]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并经过党的十四大的再次启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沿着正确的方向,在更深层次和更扎实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
[1] 《人民日报》1994年9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