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着哪些弊端呢?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又集中地表现为权力的过分集中,一方面权力过分地集中于某些个人或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党同政府、党同经济组织、党同群众组织之间的关系上,权力过分地集中于中央和各级党委;基层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权力的过分集中派生出其他种种弊端,这不仅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而且也不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邓小平号召全党要不断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积极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坚定彻底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三个方面的要求:经济上迅速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政治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上大量培养、发现、提拔、使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比较年轻的、有专业知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只有这样,“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为了从根本上革除体制的弊端,邓小平向全党提出了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任务,并着重提出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实行重大改革的六项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是:建议修改宪法,改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组织和各项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不允许权力过分集中的原则应当在宪法上表现出来;建议设立党中央顾问委员会,连同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明确规定各自的任务和权限,这样做是为了使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班子更加精干,逐步实现干部的年轻化;真正建立起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以解决党政不分的问题;推广和完善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制度,以解决基层组织党政不分的问题;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既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又提高办事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同时,准备有步骤地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必须尽快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以利于选拔和使用大批现代化急需的各种建设人才,搞好新老干部的交接班。邓小平指出,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因此,必须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不仅如此,这项工作还必须抓紧进行,太慢了不行,要趁大批老同志还健在的时候解决好这个问题。
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不仅仅限于医治“文化大革命”的创伤,实际上已经触及到建国以来我国政治体制上存在着的种种弊端,其实质是要通过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建国以后,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我国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同时也建立了与此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无法避免的,也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导致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等种种弊端,已不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要求。实行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