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把政治体制改革也称为一场革命。1982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时说:我们正在搞体制改革。官僚主义、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必须消除。干部老化问题也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它当作一场革命,当然这是对体制的革命,而不是对人的革命。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差不多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算是第一个试验。
7年后,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及其他各大报刊重新发表了邓小平的这篇讲话。配合这篇讲话的重新发表,《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分别发表社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次发表时,还恢复了第一次公开发表时删掉的关于“厂长负责制”的一大段内容。1980年党内印发这篇讲话时,是有这段话的。起草这篇讲话时,关于企业的领导制度曾设想了几种方案,如管理委员会下面的厂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要改变当时一切由党委说了算的做法,要加强厂长的责任等。后来,参加讲话起草工作的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经委的同志还到下面去搞试点,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改成厂长负责制,搞试点的结果是大家都不赞成。198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一次公开发表这篇谈话时,这个问题在党内还没有酝酿成熟,所以把厂长负责制这段话删去了。但删节,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否定这个设想。当1986年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又提上日程的时候,发现这个思想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因此,这次发表时补上了这段话。1994年出《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新版时,也恢复了这段话。
这一“删”一“补”,中间相隔四年。这四年,正是中国的改革从农村逐步向城市推进并形成全面改革局面的阶段。随着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矛盾逐步暴露,到1986年,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束缚日益明显。邓小平果断地把政治体制改革重新提上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他说:政治体制改革首先是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没有一批年轻人,活力保持不了。
1986年,邓小平在讲话中有近20次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文,是他9月至11月的四次谈话的集纳。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第一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这篇重要文献与1980年“8•18”讲话一起,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设想,从而形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正是在邓小平的推动下,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并把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确定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