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在发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这篇著名的谈话和在此前后的一些谈话中,用大量篇幅回顾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包括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历史上我们各种办法都试过,阶级斗争的办法,政治动员的办法,“大跃进”的办法,“抓革命、促生产”的办法,都不行。后来我们搞了改革开放,这是没有办法的新办法,实践证明,这个办法行。所以说改革才是我们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对改革性质的判断,解答了人们的疑惑,也使我们加深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1985年9月23日,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邓小平自信地说:“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政治体制改革又该从何着手呢?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指导党和国家进行各项改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实际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几乎是同时起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我们党就提出了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任务。邓小平也说过:“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
1980年8月18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8月18日,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他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了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五大弊端;深入分析了弊端产生的根源,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基本思路。这篇讲话经8月31日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后,成为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意义远不限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指导着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各项改革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