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群众游行方阵中出现了一块块醒目的标语:“联产承包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就,更表明了人们对这一政策的拥护;“小平您好”,一句简单的问候,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敬意,更表达了人们对这条新路的认可。
这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出现了一个高潮。群众高兴,群众拥护,全党上下都对改革开放充满了信心。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一条路,是没有别的办法以后的选择。这是一个试验,有很大风险,刚开始谁也不知道这么干行不行,有什么结果。到这时候,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实践已经作出了回答。党内党外都看清了,都认识到路子走对了,有信心了。
国庆35周年庆典之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一决定突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概念。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真正的改革攻坚由此开始。
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入,改革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改革性质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改革究竟是什么性质?改革开放会不会把我们带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去?
把商品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放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老祖宗没有说过,西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也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尝试。1985年11月11日,基辛格就曾当面对邓小平说:世界上还没有别的国家尝试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你们的尝试是一个全新的试验。如果你们成功了,就将从哲学上同时向计划经济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提出问题。
面对国内外的疑问,对改革的性质和意义必须作出回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为什么这么说?它与第一次革命的关系是什么?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说:“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综观邓小平的论述,把改革当作一场革命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不断完善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从改革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当然,说改革是一场革命,主要是说明它意义的重大,并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说得很清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改革不会导致我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