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网络舆情成为政治动员的新手段。网络时代,政治动员的主体不再单单是传统的媒体,及传统政治渠道,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给社会团体,甚至是个人提供了进行政治号召、动员的机会和舞台。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相对独立性是网络社会的主宰机制,它能够将核心的政治运作过程从现实的政治控制中转移出来。借助于社交网络,大众完全可以绕过政府的层层监管与控制,获得全新的政治动员条件和机会。社交网络的交互性和超链接扩散性,使得各种政治呼声都可以在网络虚拟世界找到支持者,而代表这些呼声的某些精英分子或主导人员则自觉地充当起这种呼声的“代言人”,这促成新兴动员主体的出现。
社交网络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特有的技术优势,便能完成信息在网上快捷而广泛的传播,大大节约了政治动员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政治动员的效率。而少数服务于特定目的,旨在推动特定议程,反对现行体制或政权的团体或个人则正是利用社交网络在政治动员上的这些特性,不断放大并强化消极的政治立场与态度,一旦时机成熟,便将活动的触角延伸到现实世界,从而导致聚众行为和政治危机事件,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在重大事件和社会危机发生及处理过程中,社交网络极易起到鼓动、误导和干扰的平台作用。一旦矛盾激化,就可能会触发大规模政治骚乱与“街头政治暴力”。由于社交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其组织活动的隐蔽性,政府一般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也很容易错过控制的最佳时机。社交网络如果不加以正确管控,很容易形成对国家政治稳定的极大威胁与隐患。
第三,社交网络还冲击了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随着网络虚拟世界的快速发展,各种组织或个人都本着不同的政治理念与利益目标,分门别类地汇聚成数量庞大,规模可观的网上群体,并通过营造网上舆情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以我国为例,截至2013 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超过6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5%。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国有103 家网站提供微博服务,全国微博账号总量已突破13亿,新浪、腾讯微博用户日均发帖量2.2亿条左右,微博已成为网上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媒体法人微博快速发展,仅在新浪和腾讯微博平台,已有3.7万个媒体机构账号。微信发展更为迅猛,短短两年时间,微信用户突破5 亿,活跃用户超过3 亿,其中,境外用户突破1亿,成为一款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新媒体平台,此外,传统的电子邮件、博客和个人空间以及论坛/BBS仍保持了较高的使用率,上述这些主要互联网应用汇聚了大部的网民,并结成了一批难以详细计数的网络社交圈子,这些以个性化、自由表达、共同认知与志趣为特点的网络群体,对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若放任自流,对社会稳定无疑将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社交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交流载体和社会联系形式,它重新构建了人们的关系网络,使人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增加了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且促使人们之间的协调、合作。社交网络是人的关系网络,它必然影响政治活动产生的特定政治关系。
认真地分析社交网络在政治中的作用,会发现其具有极大的“双刃剑”效应。它既可以作为有助于使政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例如它能够使人们更容易地获得政治信息;能够塑造美好的政治信仰;能够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能够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能够推动政治生活的社会化等等。但同时,它也能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虚拟边界,弱化国家对社会信息的控制,易成为引发“街头政治”或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并削弱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国家主权安全、信息安全、政治制度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使用、科学管理,扬其长,避其短,也许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交网络之后,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