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看,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三个大的阶段:雏形期阶段、娱乐应用阶段和微信息阶段。
其一,雏形期阶段。从社交网络的深层演变来看,社交网络应该是从WEB1.0时代的BBS层面逐渐演进。相比于E-mail形态,BBS把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外,相比于即时通信和博客等轻社交工具,BBS淡化个体意识将信息多节点化,并实现了分散信息的聚合。此时,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产品都是BBS时代的典型企业。从VC/PE关注度来看,2006年以前,资本主要关注BBS及博客形态的社交网络产品,但是后期来看,这类企业的发展多不尽人意。
其二,娱乐应用阶段。经历了早期概念化的六度分隔理论时代,社交网络凭借娱乐化概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外社交产品推动了社交网络的深度发展。如2005年成立的人人网、2008年成立的开心网,乃至2009年推出的搜狐白社会等。
其三,微信息社交网络阶段。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产品,140字的即时表达,即根据用户价值取向及兴趣所向等多维度划分用户群体,用户通过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户群,当然也吸引了众多业者(如腾讯、网易、盛大)的追随。这种模式也再次将广义社交网络推向投资人视野。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微信息社交产品逐渐与位置服务等移动特性相结合,相继出现米聊、微信、简简单单等移动客户端产品。另外,我们不容忽视的是SoloMo(社交、本地和移动的简称)时代,社交功能逐渐成为产品标配,已经无法准确区分社交产品的范围。
当然,说到底,网络社交不仅仅是一些新潮的商业模式,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更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
尽管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络出现时间不长,但中国的社交网络却爆发出巨大的增长速度和繁荣景象。据CNNIC发布的《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4.37亿人,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信平台应用则发展更加迅猛,其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截至2013年4月,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国网民通过社交网络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社交网络已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Web2.0业务。社交网络巨大的发展潜力更是一度被国内外各大风投机构与公司看好,纷纷注资。
报告分析还指出,在专门的社交网络平台应用继续火热的同时,网络社交的理念和功能,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如网络购物、游戏、视频等服务纷纷引入社交元素以促进发展。
由此可见,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网聚”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信息、智慧和关注度,社交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成为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并对人们的信息获得、思考和生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这意味着社交网络对传统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这个影响是一柄巨大的“双刃剑”,既有为人民服务、让生活便捷的一面;也有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可能产生巨大安全风险隐患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