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未来,至2030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目前美元汇率下,中国的GDP总量将达到24.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今美国的大约15万亿美元)。这仅仅是名义价值上的数字增加。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或考虑未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中国的GDP总量将会更大。不过,中国的人均GDP仍处于极低水平。按照预计的14.7亿人口来算,在目前汇率下,中国的人均GDP至2030年约为17000美元(世界银行的数据为16000美元),这大概相当于2005年的韩国、1993年的新加坡和1970年的日本的人均GDP水平。
区域性及全球性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
尽管中国新锐崛起的地缘经济模式足够清晰明朗,与之相关的地缘政治图景却要复杂得多。由于国家规模庞大,未来中国作为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在地缘政治上将遭到东亚地区一些邻国的干扰,这些邻国尚未真正接受中国一再重申的“和平崛起”的信息。中国也缺乏有效的“软实力”来兜售这些信息。尤其是,东亚的日本仍无法平心静气地接受日本的相对衰落和中国的相应崛起,至少在心理层面如此。这实际上突出反映在近年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反华政策的一些方面。
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制度上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矛盾。对该区域的国家而言,接受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影响力较为容易,因为经济关系基本上是受市场所驱动,具有明显的双赢互惠性质。由于政治体制的差异,对这些国家而言,接受中国对东亚地区的政治领导要困难得多。在该区域未能解决区域内各国之间的诸多重大双边问题和地缘政治冲突之前,它们当然不会接受。这些问题和冲突包括中国同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的领土争端。总之,该区域尚未适应中国日益增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因此,在不久将来的某个时刻,中国在该区域的地缘政治影响力将会受到制约,与其地缘经济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截然相反。
更为复杂的问题是,未来东亚地区将如何使自身融入由美国所主导的现行全球秩序中。随着美国在“重返亚洲”(Pivot to Asia)名义下将其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以此作为对中国崛起和全球经济重心向该区域转移的回应,这一问题已有目共睹。区域外政治力量的出现很可能使该区域的地缘政治局面变得更加“浑浊”(muddy)。
从历史上看,一切现存的霸权国家必将极力阻止任何新兴的潜在挑战者的崛起。此前,日本的经济崛起并未形成对美国在该区域的地缘政治利益的威胁,因为日本的政治制度与西方接近,且日本的经济崛起处于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下。这次,中国的崛起显然将被视为对美国所领导的区域霸权和全球霸权的直接挑战。这一部分是因为中国被认为具有更强大的经济潜力,另一部分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体制不同于西方。
英国一度试图阻止德国的崛起。不过,英国并未过多地阻止美国的崛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英、美两国在政治和社会上的相似性。这完全是一个关乎信任的问题,但却是一个会使中国和平融入现行国际体系的过程变得复杂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将为全球化的现行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表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现在如此,未来仍将如此,因为全球化的步伐不会停歇,国际间的相互依赖会不断加强。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由于全球化,伴随着“外需”(出口减进口)成为增长动力的重要来源,中国得以成功地推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
实际上,多年以来,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会进一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其资本供给的又一来源和引进外国技术的有效手段。总之,中国已是全球化进程的一大受益者。如果没有开放性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就不可能通过成功利用国际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而取得如此惊人的经济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