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者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十多年来以9.8%的年均增长率(急速)增长。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未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令大多数经济体陷入低迷,许多经济体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却未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相反,在(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后,中国经济增幅在2009年依然高达9%,至2010年上升至10%。事实上,中国经济已迅速回升至高增长状态,并且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贡献者。中国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从2003年的4.6%上升至2009年的14.5%。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所言,“如果没有中国为经济的增长和稳定所提供的动力,全球金融形势或将愈发惨不忍睹”。2013年,当大多数经济体增长乏力时,中国一国的经济增长几乎占到世界经济增长的一半,增长率达7.7%。
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的(名义)GDP总量已达约9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约16万亿美元)一半略多的水平。以购买力平价(PPP)指数计算,中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以购买力平价指数计算的中国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经济规模的70%以上。
多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共计2.2万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至2013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为3.8万亿美元)和唯一一个只有少量外债的大型经济体,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世界中进一步脱颖而出。
规模非小事。要正确认识中国的经济生产规模及其作为世界工厂的现实,我们不妨看看中国在实体经济方面的主要工业产品的出口水平。多年来,中国在许多主要商品的产量上都位居世界榜首。因此,在2012年,中国共生产了37亿吨煤、9亿5300万吨钢铁、22亿吨水泥、1900万辆汽车、1亿2800万集电视剧和8400万台冰箱,等等。在大多数商品方面,中国的产量统计数据很容易便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乃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毫不奇怪,在2013年全球财富500强榜单中,两家中国公司位居世界十大全球性企业之列——中石化(Sinopec)与中石油(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中国崛起对全球和区域产生的外溢效应:亚洲经济正逐渐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格局
从中期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有望延续其强劲增长的势头,同时也会经历调整与再平衡。由于当今中国经济业已打下庞大的基础,未来的增长即便保持适中的幅度,也会在规模的复合作用下达到一定的复合增长速度。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意味着GDP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多。
凭借其庞大的规模,中国的国内生产与消费以及进、出口水平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全球性和区域性衍生效应。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如前文的巨额产量所示,中国成为从铁、铝到石油和天然气等各种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的世界第一大消费国。近年来,中国对这些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其价格节节攀升,也给初级产品生产国带来了繁荣。诚然,正是中国造就了近年来全球商品(贸易)繁荣。与此同时,中国许多工业产品的大规模制造也降低了其世界市场价格。中国经济无论是兴是衰,都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外溢效应。
从区域来看,中国经济已成为周边经济体最重要的增长引擎,这些经济体向中国出口制成品(机器设备与零部件)、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以此而利用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其自身的增长源。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