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外交战略等各个方面内容。在经济建设上,毛泽东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他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为什么怕商品生产?无非是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2](P439)同时他还指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2](P170)在政治建设上,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在人民内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方针。在科学和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外交上,毛泽东提出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原则以及“三个世界”划分、永远不称霸等思想。在发展阶段上,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已经建立而尚未建成,把社会主义分为“建立”和“建成”两个阶段。后来在纠正“左”的错误过程中又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7](P116)在发展战略上,毛泽东提出,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要分“两步走”的设想。同时,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提出对外开放思想。他主张,世界各国,什么地方有好东西,统统学来,关门是不行的,特别提到要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问题。他说:“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2](P43)后来他在1958年6月给李富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报告》的批语中明确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8](P273)的方针。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比如,毛泽东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把社会主义分为“建立”和“建成”以及“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思想为改革开放理论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包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理论以及外交战略等,都继承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是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这些思想内容不仅被我国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而且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指出:“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5](P300)他的这些讲话明确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9](P6)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90多年的历史上来考察,提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一艰辛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是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