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20世纪50年代,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排头兵,苏联模式也被普遍认为应该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不二选择。然而,毛泽东没有迷信苏联模式,却提出要突破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他指出,苏联的经验固然要学习,但苏联走过的弯路,中国不能再走,并强调“任何外国的经验,只能作参考,不能当作教条”。[2](P133)就算是学习苏联模式,也要结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毛泽东强调:“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硬搬苏联经验是错误的。”[2](P176)对于苏联的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不从之。把苏联的经验孤立起来,不看中国实际,就不是择其善者而从之。”[2](P366)尽管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完全突破苏联模式,但他提出的这一思想,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解除了思想枷锁。
第三,批判地学习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初缺乏现代化建设经验这样一个事实,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国家好的发展经验。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2](P117)他提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2](P242)尽管在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并没有实现,但毛泽东提出向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态度,为后来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邓小平指出:当时“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5](P127)这说明,我们不能把“封闭僵化”的帽子扣在毛泽东头上,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当时的背景和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