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思想理论 > 理论探索 >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现状与趋向(2)

自上世纪末开始,现代化理论通过对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促成了关于现代性的理论热潮,笔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与现代化》一文较早地对此做出了反应。此后,现代性理论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随着对现代性问题的日益关注,现代性所内含的反思性促动了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在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上的全面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的视野也日益得到拓展。这种拓展主要体现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理性基础和思维方式问题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理性基础方面的主要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美结合”。[5]在思维方式方面,不仅认识到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还在现代方法论的大视野中进行了探讨。有研究者提出,“把‘非零和’思维方式的内核,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机制的构建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容、规律、队伍、路径、模式等更为高效协调,实现‘1+1>2’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目的”;[6]也有研究者认为,要在复杂性科学或复杂性思维的理论视角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问题,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思维、生成性思维、非线性思维以及开放性思维的方法论创新”,[7]等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主题日益成为流行论题,其走势已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齐头并进。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过程由量变向质变迈进的确切判断。上世纪90年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开始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研究者最初多以“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转型同构”为主题,此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转型开始正式成为论题。孙其昂关于这一论题的思考呈现出突出的前沿性。早在2007年,他着重“从社会、历史、系统的视野来考察”,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所包含的“思维转型、主题转型、目标转型、内容转型、载体转型和方法转型等一系列转型”[8]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在他那里,“现代转型”也与“现代化”有着必然的直接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被描述为“思想政治教育为适应现代社会而进行的以实现自身现代化为目标、以科学化和人本化为特征的整体性的结构转变”。[9]此外,理念转型、功能/价值转型、体制机制转型、[10]范式转型、话语实践转型、教育模式转型、主导性或主导关系转型、[11]现代性、整体性、政治性、内部化、公共化、人本化(或曰“物本——人本”理念转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型、[12]转型的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型[13](乃至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等陆续成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重要论题。此外,还有研究者专题探讨了研究立场转型、研究方法转型、转型的“问题域”及“前提性反思”[14]等问题,使转型研究得到了方法论层面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取向上,“公共性”在此期得到了特别的强调。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而言,“公共性是现代化的一个维度和品质”,“走向公共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自然演进的过程”。[15]而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总体趋势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化,其目标在于社会主义公共人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方法、路径、载体、手段乃至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会日益突出地体现出公共性,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总体性层面上呈现出公共化的特色和趋势”。[16]

第四,原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外在条件或者作为新的要素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之中,或者得到了更深入的揭示。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现代化,[17]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18]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代化,[19]教育者心理的现代化,[20]等等。

此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研究开始延伸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原则等方面,本土传统、别国经验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21]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关注和重视。

上一页 1 234567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思想政治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