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在实践中形成总体性治理
中国乡村目前的现状是,进程之多线条演进,主线为撤社建乡实行村民自治,副线为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和城乡统筹、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但出现不少问题,所谓的被不少学者称为“乡村治理危机”。这种危机并非单一的,它表明农村社会出现深刻的问题,同时预示着中国乡村治理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之中。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危机”是系统的、整体的,需要“总体性治理”方能有效地解决,并走出一条“良治”之路。“总体性治理”的提出是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村治的三种模式的反省,一种治理模式的转向,同时,对于中国农村研究来说,总体性治理是中国农村学的新范式。
归纳起来,对于中国乡村治理来说,总体性治理的意义与价值主要有:(1)表达并整合村庄治理中各种逻辑的偏好,解决碎片化的治理逻辑;(2)控制并消除非自治性因素尤其地方政府权力对于自治的控制或影响;(3)培养民主精神;(4)保障自治权利;(5)给农村民主发展以足够大的空间。
可是,无论制度、机制还是技术,都需要放在基层的治理实践之中实施,方能检验其实效。这就是基层治理的实践问题,需要作实验性的治理实践。“实验主义治理”,可以理解为通过在实践中提高治理能力而改革,发展和完善治理体系。《牛津治理手册》(2012)中有专文讨论“实验主义治理”的问题。事实上,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在乡村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贵的探索,这些地方性的实验已经构成了基层经验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必将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推进”。[27]
注释
[1]尽管存在着一些相似性或共同性的一面,但本文不采用“整体性治理”、“协同治理”、“协作治理”、“网络化治理”、“合作共治”等概念而是使用“总体性治理”概念,主要的考虑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方法论意义上使用,二是从反思性的角度思考乡村治理。英文“Holistic Governance”在台湾被译为“全观型治理”,我将以“总体性治理”对应于英文的“Holistic Governance”。
[2]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3页。
[3]熊易寒:《“半城市化”对中国乡村民主的挑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曹海林:《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与新农村建设的再组织化》,《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5][7]刘奇:《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价值该如何定位》,中 国 乡 村 发 现 网,http://www.zgxcfx.com/Article/50056.html(2014年12月10日上网)。
[6]Rich Levy(赖坚立):《中国村庄治理新挑战》,《中国改革》2014年第6期。
[8]徐勇:《阶级、集体、社区:国家对乡村的社会整合》,《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
[9]毛寿龙:《政治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67页。
[10]桂华、刘燕舞:《村庄政治分层:理解“富人治村”的视角———基于浙江甬村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研究》2009年秋季卷。
[11][13]赵树凯:《从当前“村民自治”看政治改革》,《人民论坛》2014年第8期(上)。
[12]徐晓全:《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4期。
[14]郭伟和:《作为总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村社会上访研究》,《思想战线》2014年第3期。
[15]韦加庆:《整体治理理论视野下构建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思考》,《行政与法》2012年第12期。
[16]张康之:《合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归宿》,《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3期。
[17]刘超:《地方公共危机治理碎片化的整理———“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曾凡军:《论整体性治理的深层内核与碎片化问题的解决之道》,《学术论坛》2010年第10期。
[18]胡佳:《迈向整体性治理:政府改革的整体性策略及在中国的适用性》,《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费月:《整体性治理:一种新的治理机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期。
[19]刘晨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从三农问题的应对策略到整体性的治理转型》,《三农村中国》,
《http://www.snzg.cn/article/2014/1201/ar-ticle_40007.html》(2014年12月10日上网)。
[20]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76页。
[21]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荣新海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22]Perri,Diana Leat,Kimberley Setzler,and GerryStoker.Towards Holistic Governance:The New ReformAgenda.New York:Palgrave,2002.
[23]彭锦鹏:《全观型治理:理论与制度化策略》,《政治科学论丛》(台湾大学)2005年第23期。
[24]蔡英辉、曹文宏、刘晶:《总体性治理———多元政府间关系的趋向》,《领导科学》2011年第2期。
[25]何 显 明:《政 府 转 型 与 现 代 国 家 治 理 体 系 的 建构———60年来政府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26]赵树凯:《乡镇政府与政府制度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78页。
[27]郎友兴:《全能主义治理模式已无法维系》,《人民论坛》2014年8月(上)。
